仁济情缘 | 志愿服务的“跟随者”到“引路人”
和同学们再次穿上仁济医院标志性的志愿者蓝马甲,踏入门诊大楼,变的是我的身份,不变的是我为市民服务的初心。
——仁济医院导医志愿者 龚予航
2019年的夏天,高一的我满怀着憧憬报名参加了仁济医院导医志愿岗位,第一次成为志愿者。虽然在前期院方培训中我就对导医岗位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真的一天服务下来,才知道“志愿者”这个称呼中蕴含的沉甸甸的分量。
刚开始服务的时候,看着长长的队伍只觉得心里发憷,有的患者心急看病挂号,上来就乱操作一通,不是卡插反了,就是选择的项目页面错误,显得手忙脚乱;许多患者年纪大了,对于机器的操作不熟悉,排队时就拉着我帮忙操作……
这些都不由让我感到责任重大,在带教的志愿者阿姨和《志愿者服务手册》的帮助下,我逐渐镇定下来,熟络地指导患者使用自助机挂号、预告、缴费、打印报告等。一天8小时的站立使得我双腿酸痛,有时会想能不能坐下来休息会儿,但是我望着身后长长队伍里那些热烈的目光,我还是收起了休息一会儿的心,市民们的微笑亦或是一句“谢谢”,是我克服疲惫的最大动力。
五天的志愿服务时间很短,但是这120小时让我认识了医学,知道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想努力的方向,促使我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医学院,将120小时的服务变成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时间来到2022年的夏天,作为一名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学生,我带领同学们主动报名仁济志愿者,在帮助患者的同时贴近患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更能理解患者就医时遇到困难的心情与感受,也会更有耐心地去帮助每个人。
或许我的工作微不足道,或许我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帮助每一位病人,只要能给患者带去一点点帮助,减轻医护一点点负担,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轻松他人辛苦自己,我想这就是奉献的意义与乐趣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