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病,临床表现具有广泛异质性,可自发缓解或危及生命,常根据临床受累器官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类,可多系统受累。
病史摘要
患者男,23岁,3年前因右侧肢体抽动半小时入院,CT及MR影像检查提示:左顶叶病变伴出血,左侧顶骨骨质破坏;遂行颅内占位切除+血肿清除术,术后病理提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后20余天行全身PET/CT检查:全身多处骨质破坏、代谢活跃,结合临床符合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并予以病灶局部放疗及全身化疗,具体不详。自述近期触及左侧下颌包块,自觉晨起双侧锁骨区疼痛,为了解全身情况前来本中心行PET/CT检查后求进一步治疗。
检查所见
PET/CT融合图示:
●额骨、枕骨、双侧顶骨、左侧颞骨、下颌骨左右支、右肱骨头、胸骨、双侧肩胛骨、锁骨、双侧多支肋骨、T10及T11椎体、骨盆构成诸骨及双侧股骨上段多发虫蚀样或穿凿样骨质破坏,部分伴软组织肿块形成,FDG代谢异常增高,较明显处SUV最大值约12.8、SUV平均值约11.4。
●左侧腮腺区(左图)及纵隔内(3A区)(右图)FDG代谢增高结节影。
●肝右前叶上段FDG代谢异常增高结节影(直径约1.7cm)。
该患者病理结果:
病理检查是确诊本病最可靠的依据,尤其是免疫组化CD1a和(或)CD207及S-100阳性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讨 论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疾病,旧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包括嗜酸性肉芽肿(单灶性LCH伴孤立或少数溶骨性病变)、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多灶性LCH伴有典型的眼球突出、尿崩症和溶骨性病变三联征)和Letterer-Siwe(爆发性和弥散性LCH)3种疾病,骨嗜酸性肉芽肿占其中的70%。其特点是病态的朗格汉斯细胞在多种器官中增殖和过度集聚,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电镜下细胞质内见到Birbeck小体。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炎性髓系肿瘤。
LCH可发生任何年龄,多见于1~15岁儿童(发病高峰为1~4岁),男女比例约为2:1。儿童多急性发病,常伴多系统病变;成人发病率估计1-2/百万,起病隐匿,呈慢性病程,多表现为单系统病变。本例为成人发病,多系统受侵,故更为罕见。
发病部位
可累及任何系统,依次为①骨骼(50%为颅骨);②皮肤及皮下软组织;③中枢神经系统(常累及下丘脑导致尿崩症);④肝脾;⑤肺部;⑥淋巴结;⑦涎腺;⑧胃肠道。其中以骨受累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可伴或不伴硬化边;累及肺部多见于成人,与患者吸烟联系密切。本例PET/CT显示骨骼、淋巴结、腮腺、肝脏多系统浸润。
影像学表现特征
多发性:全身骨骼均可受累,最好发于造血功能旺盛的骨髓如颅骨、扁骨、不规则骨及脊柱;
多样性:LCH累及不同部位病变特点不一;
多变性:随年龄增长或治疗治疗可出现较大的变化,新旧病灶可交替出现。
1、 骨骼受累:
颅骨是最常见受累部位,其次为颞骨乳突部,肋骨,盆骨和脊柱。颅骨出现穿凿状溶骨性骨质破坏,少有骨膜反应。椎体为第二常见受累部位,多见溶骨性骨破坏。病变进展,可出现对称性均一性的椎体塌陷呈“扁平椎”。长骨受累者常见于股骨,肱骨和胫骨的骨干或干骺端。早期病变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和侵袭性。恶性度较低的病变可合并出现骨皮质增厚和光滑的骨膜反应。病变发展进展缓慢时,可以自限性好转或表现为骨膜新生骨形成。
2 、肝、脾、淋巴结受累
累及肝脏提示预后不良,可以表现为肝大、局灶性实性或囊性病变及肝功能异常。脾脏受累发生率低于肝脏,脾大是由于患者血细胞减少继而脾功能亢进而导致的。部分患者有淋巴结受累并且最常见于颈部,可以表现为质硬或软组织样的淋巴结。
3 、中枢神经受累
最常见表现为垂体后叶病变继发的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T1WI可见正常神经垂体T1WI高信号消失,大约70%患者可以出现垂体柄的增厚且在MR增强上显示最佳。
4、 肺部受累
较少见,成人相对儿童来讲更常见且多与吸烟相关。早期CT表现为双肺上叶不规则小结节影,随疾病进展,结节发生囊性改变,可见厚壁的空洞及薄壁的囊肿;晚期以肺部纤维化为主。
18F-FDG PET/CT对于LCH的应用价值
PET/CT可同时观察全身病变的分布情况,由PET提供病灶的功能与代谢分子信息,对累及的部位进行综合分析,弥补CT局部观察的局限性,排除病灶漏诊的可能性; 可通过机体对示踪剂的摄取反映身体的代谢水平,对病灶的代谢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是否有残留活动性病变,为临床诊疗指引方向,在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疾病鉴别诊断
1 、多发性骨髓瘤(MM):多见于中老年人,全身症状明显(与LCH相反),多伴有广泛的骨质疏松,溶骨性骨质破坏多呈圆形穿凿状,边缘清晰锐利,周围无硬化边(抑制成骨细胞活动),椎弓附件一般不受累及。在同一患者中,MM的18F-FDG PET代谢呈高等低均可,但大部分为轻度增高,扁骨多以低代谢、而较厚骨多以高代谢为主。SUVmax为3.46±1.52。
2 、多发溶骨性骨转移瘤:有原发肿瘤病灶存在,转移瘤患者骨质破坏硬化边的发生率较高(转移瘤刺激破骨产生的同时也会加剧成骨活动的发生);同时病变常累及椎弓根及附件,较少累及椎间盘,骨质破坏呈“跳跃征”。PET图像中,以FDG高代谢为主,骨转移瘤病灶SUVmax为4.59±3.39。
3 、脊柱结核:多见于年轻和老年人,病灶多发生于椎体,孤立或相邻椎体发病,附件较少累及,多有椎间隙变窄及椎体相对缘的破坏,椎旁软组织脓肿形成,骨破坏区内常有沙粒样死骨和钙化。“融合椎”是重要特征,晚期可出现后凸畸形,邻近骨质疏松。活动期病灶PET/CT呈不均匀性增高。
4、脊柱淋巴瘤:继发常见,青中年居多,CT上骨破坏不明显而椎旁软组织肿块明显时是恶性淋巴瘤的重要特征,硬膜外侵犯常见。PET/CT多数异常增高。
小 结
LCH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罕见病,临床表现具有广泛异质性,可自发缓解或危及生命,常根据临床受累器官数量和类型进行分类,可多系统受累。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相关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病理检查是其确诊手段。而PET-CT检查对于本病的价值在于对于确诊前的病例,可以对全身病灶进行定位、评估代谢能能力并指导穿刺活检,对于确诊后患者,可以协助疾病的分型、治疗后评估疗效等,但LCH并非高度增殖高度恶性的肿瘤,在临床中需注意PET-CT假阴性存在的可能。
作者介绍
吴晓泓 医师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6年;毕业于长沙医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18-2021于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全身各系统常见疾病,尤其是肿瘤、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研究。
*文章来源:成都高尚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