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膺国际荣誉!福建协和医院陈椿教授:医生不能离技术越来越近,离人越来越远

2022
08/04

+
分享
评论
福建卫生报
A-
A+

医学技术始终在发展,但医生不能离技术越来越近,离人越来越远,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这就是一位外科医生的追求和坚持。

7月6日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陈椿教授通过线上的形式,被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授予院士证书(详戳→:福建协和医院陈椿教授荣膺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称号)。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是现代外科的发源地之一,院士称号是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对外科医师的最高肯定。

在仪式后的采访中,陈椿教授难掩身为医者的骄傲:“每天,我都感受到行医的快乐与荣耀!”

96611659568109099

从开胸到微创,再到精准治疗、快速康复,再到结合AI技术……陈椿教授抓住了技术革新带来的机遇,不断挑战自己,使手术的极限被一次次改写。

中国胸外科近年来的发展,陈椿是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如今,他更是开拓者。他始终秉持初心:学科发展的每一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58031659568109194

从拿着气管镜守在床边,到拿下省内多项第一

1986年,陈椿教授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在腔镜技术还未普及的年代,创伤性最大的手术要属胸外科的手术:通常要拔除病人1-2根肋骨,最大的切口有30厘米,肌肉、皮下组织要切开,有时,光开个口就要输血。

在胸外科,食管癌手术,特别是高位食管癌手术应该是最大的手术。福建是中国的食管癌大省。但大多数医生只敢收治70岁以下的病人。而且,普遍采用的三切口切除手术只能延缓死亡,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由于淋巴结清扫不充分、不彻底,病人常常一年后复发。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却依然没能躲过死神,医生们常陷入深深的挫败感。

90年代,腔镜技术开始发展。年轻的陈椿也被这项技术吸引了。当时,许多同行不理解,认为腔镜手术不比常规手术效果好,而且我省也无处可学。于是,每到周末,陈椿就成了“空中飞人”,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各大医院交流学习微创技术,也向外界展示福建省内的胸外科技术,坚持了10多年

23751659568109296

刚开始,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术后并发症高。即使手术结束,医生们也心惊胆战,就怕病人出现感染。那时,陈椿常常拿着气管镜守在病人床边。

从开胸手术,到三孔腔镜,再到单孔……就这样,在大量胸腔镜手术病例积累的基础上,年轻的陈椿一点一点摸索,以问题为导向,将关键技术不断优化、发展,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实践。

陈椿教授说,与其说偏爱新技术,倒不如说是执着。这也许是源于出身军人家庭,从小父辈的言传身教,让他天生就有种不服输的拼劲。

2017年,福建协和医院引进省内第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陈椿教授再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福建省率先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也拿下省内多个“第一”。至今,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年手术量4500台,其中,机器人手术300余台。

34171659568109536

▲今年5月,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台。

从病人出不了院到全程管理,以创新解微创之“创”

在团队很快“上手”之后,陈椿又注意到,微创手术指的是伤口的“微”。如果术后,病人常出现并发症,出不了院,“微创”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破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比如,微创食管癌切除术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是一个困扰很多医生的问题:清扫时,左喉返神经很容易损伤,病人就会出现声音嘶哑,导致吞食物、吞水容易误咽,一误咽就可能出现肺炎,以及一系列不良后果。

针对这一问题,陈椿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创食管悬吊法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显著提高了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79141659568109711

▲陈椿教授手术中

此外,食管癌手术后的吻合口瘘,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陈椿在快速康复的理念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食管癌全程管理”的先进理念,建立了食管癌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阶段的管理体系。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过去,病房里常常躺着食管癌术后无法出院的病人;现在,食管癌术后,病人几乎不用进ICU,7、8天后就能出院,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从30%降到了1.3%。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猛,陈椿教授团队与时俱进,将人工智能读片系统、三维重建规划系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等AI产品引入肺结节诊治的临床实践中,形成多AI诊治早期肺癌的一体化诊疗模式,使原本复杂的肺段切除手术变成“按图索骥”,降低了手术的技术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

61071659568109830

在胸外科,每周一的早会,陈椿教授总会分享最新获得的学科前沿,并布置新的研究任务和计划。这曾让一些刚入科室的年轻医生“抱怨”:开始的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从零开始,原本的学习计划常常被打乱。自我的阶梯式进步,科室所取得的瞩目成绩,让他们感觉到陈椿教授的眼光和方向的正确。

胸外科主任医师郑斌说:“他(陈椿教授)常跟我们说,因为承载着生命和健康的嘱托,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是‘不进则退’,而是‘慢进则退’。所以,医生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劲头,才能保证团队始终处在第一梯队。”

48921659568110024

“不近人情”劝退病人,却有病人捐出100万善款

手术不是最终目的。无论是腔镜还是机器人,外科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保证病人最大获益。外科医生最重要的品质,除了勇于开拓,还有对细节的考虑充分。

每周一、三上午,是陈椿教授的门诊日,常常要延续到下午2点。

病人们慕名而来,其中有不少是首次被查出磨玻璃结节。他们鼓起勇气,做好了上手术台的准备,却被劝退。

“对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来说,除了存在典型的叩痛表现,医生一般都会建议先观察3个月,来进一步确定结节是否有增大或恶化的可能,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后续治疗。”在门诊中,对于一直纠结的患者,陈椿反复劝说无果,甚至气得声音提高了八度。

“他们可能觉得我不近人情,但我得为他们的健康着想。”陈椿说,在肺癌这块,有一些病人是不需要手术的,医生要守好手术室的门。

3761659568110172

▲陈椿教授在门诊为病人看诊

在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昊医生看来,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充分考虑患者的结果。“如今的肺部早癌并不是查不出来,而是陷入过度诊疗的误区。因此,教授会严格守住手术室的门。跟过他门诊,就会发现,他通常对年轻患者格外细致,总会问清是否有生育、晋升、留学等计划,叮嘱他们在实现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动态观察,真正做到不漏掉一个患者,也不让一个患者挨不必要的刀。”

医生对患者倾注的用心,也收获了患者对医生职业的支持。2019年,福建协和医院收到一笔巨额捐款——1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的食管癌患者。这笔捐款就来自陈椿教授组上的一位手术成功出院的老人。

老人的儿子说:“此前,我父亲不幸查出食管疾病,在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期间,我深切地体会到陈椿院长团队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认真负责的态度,也从内心感受到胸外科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一心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个称号。”

医学技术始终在发展,但医生不能离技术越来越近,离人越来越远。”陈椿教授说。

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这就是一位外科医生的追求和坚持。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陈坤

编辑:小枫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福建协和医院,食管癌,胸外科,陈椿,院士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