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作用于生命体的细胞,可以造成细胞内DNA损坏和基因突变,而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因突变,所以能造成DNA损坏和基因突变的电离辐射才会致癌。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电磁辐射(手机信号)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
2020年9月,沈阳市某小区居民担心小区附近建设5G信号基站会产生辐射,于是自发筹措资金毁掉了基站的基础设施。
2021年1月,山东青岛一男子要求楼上邻居在闲时关掉WiFi,理由是妻子怀孕怕辐射。
信号基站、wifi、手机、高压线、微波炉都会产生辐射,生活中辐射似乎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常常引起大家恐慌。
辐射致癌,是真是假?如何科学防辐射?
问题一
信号塔、wifi、手机、高压线、微波炉的辐射会导致癌症吗?
答:不会,因为它们产生的辐射都不是电离辐射。
原来,辐射分两种,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简单地说,辐射是指能量以波或粒子的形式进行传递。高能量的辐射可以使物质发生电离,这种辐射就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作用于生命体的细胞,可以造成细胞内DNA损坏和基因突变,而癌症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基因突变,所以能造成DNA损坏和基因突变的电离辐射才会致癌。
信号塔、wifi、手机、高压线、微波炉的辐射所传递的能量均不足以引起物质发生电离,因此也不会造成DNA损坏和基因突变,所以这些辐射不致癌。
虽然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研究者均无法证明手机与脑瘤有关系,但有一个瑞典的研究小组提出他们发现10年内每天使用手机打电话半小时的人会比不使用手机的人患脑胶质瘤概率上升(从0.005%上升至0.016%),尽管有很多学者并不买账,认为这项研究很不严谨,但是总归是有研究数据摆在眼前,所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手机信号列为“可能致癌物”,算是排除了手机绝对“清白”的可能性,给手机使用者一个必要的安全提醒,而非认定手机会致癌。因此,大家完全不必过度紧张。
问题二
生活中有哪些电离辐射?
答:许多医学检查会产生电离辐射,例如X光、CT、骨扫描、PET-CT等。辐射剂量分别是做一次胸部X光0.1毫西弗,一次腹盆部CT(平扫)8毫西弗,一次腹盆部CT(增强)20毫西弗,一次PET-CT也是8-13毫西弗。当然,这些检查只要不滥用,总的辐射剂量还是比较小的。如果生病了该做还是得做。作为健康人,根据体检医生的统筹规划,该体检还是要体检的。千万不能因噎废食。另外,B超、核磁共振没有电离辐射。
问题三
吸烟也有辐射?
答:是的。吸烟也有辐射。
烟草中有放射性元素钋210、镭-226,随着烟草的高温燃烧,它们挥发进入到烟雾中,最后沉积到肺内,形成长期持续低剂量“内照射”。每天1包烟,1年累积辐射剂量约35毫西弗,年复一年,这样的辐射剂量还是不可小觑。您是不是又找到一个新的理由戒烟呢?赶快行动起来吧!
问题四
病人放疗后会自带辐射吗?
答:绝大部分不会!
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的放射源位于患者体外,患者每次放疗结束,不带走放射源,所以不会自带辐射。内照射的放射源位于患者体内,常见的治疗包括后装治疗(常用于宫颈癌)、碘125粒子植入(可用于多种肿瘤)、碘131内照射治疗(常用于甲状腺癌)。后装治疗时每次治疗结束后放射源不会保留在患者体内,不需关注对周围环境的辐射问题。碘125粒子植入,放射源会保留在患者体内,患者需注意半年内应尽量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尤其是儿童、孕妇更应注意,接触距离尽量保持在1m远,如需亲密接触,最好覆盖铅垫或铅衣。碘131内照射治疗后,患者应1周内避免与家人近距离接触或与他人共用餐具,对于孕妇和婴幼儿应控制在2周内。
END
作者:朱科第 审核:程祝忠
责任编辑:李岳冰、古昌伟
四川省科普基地
四川省科普培训项目
四川省级科普基地能力提升项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