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筛查可以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提醒我们及早干预。如果直系亲属有癌症史,十分建议进行肿瘤遗传基因检测。
2022年最新全国癌症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新发的癌症约406万例 [1] 。相当于每天就有1万人确诊。
当癌症正在成为“常见病”时,科学的认识癌症,避免过度的恐慌或者无视,应该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1988年,“癌症是由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理论被提出,明确了癌症是一种基因病。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疗法的发展,癌症的治愈率已经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指出,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在近十年来已经从30.9%上升到40.5% [2] 。
基因检测是开展这些创新疗法的必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医生更科学地洞悉癌症。
基因检测,精准防癌的关键入口
如此重要的基因检测,到底测的是什么?
DNA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我们把那些“有意义”的DNA片段,称作基因。
所谓“有意义”,是它可能存在着你家数百年前种族的奥秘,可能书写着你血型的答案,也可能将告诉你,你是否会踏上那位因乳腺癌去世的曾曾曾祖母的老路。
图:数据来源于“人类基因组计划”
A、T、C、G四种碱基,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穿着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校服排排坐着。
不同的基因片段,就像是小班、中班和大班。
但突然有一天,碱基的排序出现了问题。
你慌了——
因为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基因检测,就是用一些不明觉厉的方法(PCR、FISH、NGS等等)去揪出那些不守秩序的小朋友。
基因检测的样本一般包括体液和组织。
直到目前,伟大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66种癌症中的568个致癌基因[3],为我们攻克癌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基因检测应用一:癌症早筛
癌症早筛,是指对尚无肿瘤症状的人群进行医学检查,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
目前,癌症早筛主要选取血液或粪便等无创的方式进行基因检测。通常针对具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在血液中检测是否存在肿瘤突变的DNA(ctDNA,循环肿瘤DNA)或者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印迹,最终实现肿瘤早期筛查的目的。
以肝癌为例,已经患有乙肝、丙肝、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的病人,以及40岁以上的亚健康人群(经常熬夜、喝酒)都是高危人群。
图:基因检测与超声+甲胎蛋白灵敏度对比[4]
英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肝癌生存率分期数据显示,如果肝癌在早期发现,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可由20%提升至80%,0期肝癌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治疗费用由100万降低到5万[5],也减少了“因病致贫”发生。
图:基因检测结直肠癌早筛数据[6]
基于基因检测的癌症早筛为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给患者带来了多一丝希望!
基因检测应用二:癌症诊断和用药指导
在癌症诊断中,利用基因检测进行癌症的精准分型,已经被写入国内外各类临床治疗指南,广泛应用于各癌种的诊治。
通常,优先采用组织进行基因检测,组织无法获取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血液或者胸腹水。
在为癌症患者诊断疾病、制定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案时,基因检测可谓是医生的“军师”。让医生能知道,哪些基因“出问题”了,针对“出问题”的基因能否找到匹配的药物。
肿瘤的分型非常复杂,根据种类、形态、分级、原发或继发等多个维度,分型可达上百种。
不同的分型、不同的突变,决定着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也会极大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一癌种不同分型的预后情况有很大不同。在3级胶质瘤患者中,IDH、pTERT共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是127.3个月,相比IDH突变、pTERT野生的中位生存期63.8个月,要长约一倍的时间[7]。
放化疗时,基因检测可以提示患者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
举个栗子,对于胶质瘤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如果显示“MGMT启动子无甲基化”,可能提示该患者对化疗药物替莫唑胺不敏感,可以尝试其他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中,我们可以把靶向药看作是一把高精度狙击枪,检测出来的突变基因就是一个明确的“靶子”。
靶向治疗就是针对明确的“靶”,精准打击,解决突变。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在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数据,有力的证明了使用多基因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的生存率影响。研究中写道:在纳入研究的40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基于多基因检测使用靶向治疗的患者生存中位数比未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多了7个月[8]。
免疫治疗中,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用免疫治疗。
如果患者检测结果显示MSI-H(微卫星不稳定性高), 则提示他适合进行免疫治疗,推荐使用PD-1单抗相关的治疗药物。但也有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人群疗效不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免疫治疗超进展,所以这类患者在选择免疫治疗时需谨慎。
基因检测应用三:术后复发监测
基因检测辅助癌症患者进行复发监测,适用于符合手术条件且已经切除了肿瘤或者使用药物治疗处于完全缓解的患者人群。
癌症并不是一切了之!癌细胞比我们想象种要狡猾得多!
一般来说,手术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但依然会有少量癌细胞残留在体内,我们称之为MRD(微小残留病灶)。
残留的癌细胞数量可能很少,不会引起任何体征或症状,甚至无法通过传统方法(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或者影像学检查)检测到。
这时基于血液的基因检测再次发挥了其精准的作用。
以血液肿瘤Seq-MRD®为例,灵敏度高达了10-6,意味着能够在100万(106) 个正常细胞中查找到1个癌细胞,可以精确追踪可能的肿瘤微小残余[9]。
在肿瘤切除后,建议3-6个月进行一次MRD监测[10]。MRD检测结果是阳性,就代表存在残存的肿瘤细胞,复发风险比较高,这时候就需要密切关注,积极随访,必要时进行治疗干预,降低复发风险;如果是阴性,那么复发风险比较低。
基因检测应用四:遗传风险筛查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那基因检测是不是只针对患癌的人群才有效,健康人群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不是!基因检测还十分擅长肿瘤遗传风险预测和筛查,做到“未病先知”。
肿瘤的形成是内因(遗传)和外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背景改变导致肿瘤发病的原因占5%~10%[11],遗传性肿瘤具有很强的家族式特征、且罕见、年轻化。
遗传筛查可以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提醒我们及早干预。如果直系亲属有癌症史,十分建议进行肿瘤遗传基因检测。
最后要强调,癌症往往由多基因导致,且一种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多种癌症,所以在进行遗传风险筛查时,检测的基因数量要尽可能多。
图文来源:泛生子在线 | 作者:泛生子基因
参考文献:
1. Zheng R, Zhang S, Zeng H, e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6[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2(5).
2. 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提升到40.5%[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6).
3.Francisco Martínez-Jiménez, Ferran Muiños, Inés Sentís etc. 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20.8(20):555-572.
4.泛生子发布肝癌早筛液体活检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EB/OL].https://mp.weixin.qq.com/s/D5J2d8bgbHcxdPWkZZCRVg.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