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科发展的长征路
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2021年第6期
2016年笔者曾发表述评文章,提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的发展方向[1], 5年来"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新理念的实践及成果在国内外受到一定关注[2,3,4],同时也引发一些讨论和争鸣,主要观点是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不能涵盖麻醉学的外延,如麻醉治疗学。最近外科学专家朱维铭和黎介寿院士发表述评,指出"麻醉科医生虽最早提出了围手术期医学概念,甚至将麻醉科改为麻醉和围术期医学科,但同样也因为超范围工作难于单独承担"[5]。诚然如此,但毋庸置疑的是,手术本身不是目的,麻醉本身也不是目的,病人术后顺利舒适恢复和长期的良好转归才是手术麻醉的目的。面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的大好形势,基于前期麻醉人践行围术期医学的经验和成果,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和外科对麻醉科的认知和要求,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麻醉学科应该坚持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发展方向,实现"无痛、安全、更佳术后恢复"的麻醉目的。
一、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科发展的正确之路
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历经几个关键阶段。从1949年解放后临床麻醉科室的建立并开始实施麻醉术,逐渐拓展到临床麻醉、危重病医疗、疼痛诊疗、急救与康复等亚专科,麻醉学科一直在顺应医疗环境改变中求发展。2016年笔者首次提出: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的发展方向,此后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连续3年确定了大会主题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在中国正式开启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发展的新征程[1]。
事实上,1989年国家卫医字(89)12号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医院麻醉科应该"由临床麻醉逐步扩大到急救、心肺脑复苏、疼痛的研究和治疗""临床麻醉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人体生理机能的监测、调节、控制及麻醉合并症的治疗等"。但是,2007年,国家卫医字(2007)227文件号规定医院可成立疼痛科;2009年,国家卫医字(2009)9号文件规定医院可成立重症医学科。这样,在绝大多数医院,危重症、慢性疼痛有独立的科室负责诊疗,麻醉科不再是危重症和慢性疼痛诊疗的主导学科。这就导致麻醉科医务人员的工作多局限在手术室,对优秀医学毕业生缺少吸引力,加之外科发展手术量增加对麻醉的需求大幅提升,以及病人舒适化要求提高,致使麻醉医师数量严重不足。2018年8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委联合颁布国卫医发(2018)21号文件,把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提高到国家层面,给麻醉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
麻醉学科应该怎样发展?笔者坚定地认为,应该从单纯麻醉学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发展!首先,即使在外科学与麻醉学的快速进步背景下,术后30 d死亡仍然是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后,位列第3死亡原因(全因死亡率7.7%),全球每年至少420万人死亡[6]。第二,围术期医学的发展,不仅减少术后并发症,还缩短住院时间,且降低医疗费用[7,8]。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部)的实践也证明,麻醉科践行围术期医学不仅提高医疗质量,也促进麻醉学科的发展。第三,中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与术后恢复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为18.7%,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100万左右。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老龄化应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情况下,麻醉科应该主动承担老年病人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的重任,与外科和相关科室一起保障患者围术期安全和术后顺利康复。
二、围术期医学之路是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麻醉大国。虽然麻醉医师数量严重不足,但超过9万名麻醉医师的总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每年超过6 000万例手术麻醉数量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是世界三大麻醉学术年会之一(ASA,ESA,CSA)。而毋庸置疑的是,我国还不是麻醉强国。
笔者认为麻醉强国的标志:1.学术引领中心;2.科研创新中心;3.人才培养中心;4.临床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心。2015年,时任《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主编Ravi Mahajan教授对笔者讲,中国麻醉医师的科学研究论文在《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等杂志发表已经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很少能发表述评文章,而恰恰是述评才能代表对新观点、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药物等的未来判断和引领。因此,要成为世界麻醉强国,首先应该在学术引领上取得突破。
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麻醉与围术期领域,还有许多临床和科学问题尚未解决,如全麻机制与个体化麻醉问题、麻醉手术对老年脑与发育脑影响问题、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问题等。在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时刻发现并提出围术期医学面临的问题,并最终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要这么做,还要拿出有力的证据;要加强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多学科研究,以改善患者术后恢复及长期转归。
"人才不是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体系才是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实现学术引领和科研创新,首先需要成为人才培养中心。通过加强麻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的养成等手段,培养全面掌握术前、术中及术后诊疗技术且有专业特色技能的围术期临床医师;注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储备科研型围术期医师;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加强围术期医学的临床培训和考核;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拓宽专业边际,从麻醉学专业领域扩展到包含麻醉学在内的围术期医学其他相关专业,如疼痛医学、康复医学等;从医学生培养上指导麻醉医师向围术期医师转变。
我国麻醉学界在围术期医学中的实践及进展已经引起国际关注,美国《Anesthesia and Analgesia》、《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期刊专门向我国麻醉学者约稿,介绍在围术期医学实践方面的进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给麻醉医师创造了主导围术期医学的历史机遇,中国麻醉人要勇于担当,一定能够抓住引领围术期医学发展的契机。
三、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是麻醉学科发展的长征路
实现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发展的标志是:完善的学科组织架构、围术期医学人员配备、全面的围术期管理和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及长期转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由"麻醉科"改名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的医院已有100多家,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外科医师、护理团队等尚未完全认可麻醉医师在围术期医学中的领导职能;而且中国大部分地区麻醉医师处于人员短缺、工作繁忙、幸福指数低、工作积极性低的现状,很大一部分麻醉医师还缺乏成为围术期医师的能力,因此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出人员构成合理、设备配置先进、职能分配明确、理念不断更新的成熟型围术期医学团队。
需要研究践行围术期医学改变了什么?围术期医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无痛、安全、更佳术后恢复"目的。践行围术期医学不是为了麻醉而提出,而是站在麻醉医师的角度为手术患者带来最大的获益。这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获取大数据,以充分证明麻醉医师可以实现围术期医学的目的。如果通过践行围术期医学,能把主要并发症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尤其是,术后30 d病死率降低50%,那么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转变就会水到渠成。
当年,革命先辈经过千辛万苦顺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今天在麻醉学科领域,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虽有一定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不惧艰难、勇于奋斗,我们终将迎来围术期医学的曙光。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