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慕真:刮痧疗法的机理探讨
刮痧疗法,是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在人体体表腧穴、经络及病变部位进行刮拭,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其方法之独特、操作简便、安全、适应症广、疗效可靠等特点,深受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的欢迎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刮痧的作用机理
早在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对刮痧的机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在背部腧穴的刮拭对于调整脏腑功能效果良好。那么为何能到达此番效果呢?
我们需要从皮肤的神经说起。皮肤是神经装置非常丰富的器官,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关系非常密切,皮肤能将外界情况反映给大脑,大脑有时也可将内部情况反映于皮肤之上。
中枢神经系统在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占主导作用。过去不少医家认为皮肤病是局部问题,但实际上,在全部皮肤病中,绝大多数都与整个机体有关。其中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如孔子“存于心,行于面”、张机“病人有气色见于面”即指出,内部情况可反映于皮肤上。这种整体观念,直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实验室的方法科学的证明并创立了完整的“有机体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理论学说,为中枢神经系统对整个机体的各种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的观念奠定基础。
巴甫洛夫的学生彼得洛娃的典型实验也证实了此点。她在五只狗的神经活动急剧变弱、失去平衡状态下成功地观察到该狗在有明显神经症状的同时,也发生急性营养不良变化,如广泛性湿疹、疼痛等。而在应用病因学疗法将狗的实验性疾病治愈,使其高级神经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它的皮肤病也随之消失。
解放前后,我们发现一部分皮肤病如银屑病、慢性荨麻疹、斑秃等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在不少病例中,这些病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创伤有密切关系,且得到证实。因此,我们可以说,大脑皮质在许多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皮肤的神经有深与浅之分,深环境是皮下组织血管,浅环境是真皮上部的血管神经网,刮痧的深度即在浅环境的真皮上部的血管神经网。
经络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经络学说已有系统论述。“经”与“络”是两个涵义。从循行的路线上来分:直行者为经,横行者为络。从生理作用上来分:经有交通、传导的功能,络有网罗联络的作用。经的主要内容是十二正脉,同时还包括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的主要内容是十五络脉,还有无数的孙络、浮络等,所以联名并称经络。
皮肤的意义
皮肤是按经络的体表循行区域划分的,所以也可以称作十二皮部。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皮部论篇”指出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篇中对皮部的位置没有详细说明,但提出了划分皮部的原则,即“欲知皮部,以经脉为征”。因此皮部也是经络体系中的内容之一。
皮部与经脉、络脉、脏腑等比较,它是经络学说最外部的一个系统。外部侵袭人体,必先由皮而络,由络而经,由经而脏腑,当机体的内脏有病时,则又可以由经而络,由络而皮,反应至浅表。临床上发现的皮肤过敏带就是这种现象。
治疗技术中的毛刺、皮肤针、刮痧、贴敷等疗法就是皮肤理论的具体应用。
经络的循行分布与腧穴的主治作用和病变的部位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经络、腧穴、内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锁链,它们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综上所述,皮肤与内脏是密切相关的。
现代医学的观点
皮肤是有机体抵御外界传染病、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刺激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体的健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皮肤有高度发育的神经感受器及丰富的神经传导装置,将外在环境与大脑中枢连接起来,并有复杂的构造去完成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系列活动,同时对于许多内脏器官的变化,皮肤也能很快的作出适当的反射性反应。在不少时候,这种反应是各个器官或整个有机体发生病变的第一个信号。
“刮痧”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利用特制的工具、选用适当的腧穴进行刮拭,达到刺激体表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再通过中枢神经的主导作用,来进一步调理机体的功能状态和病变。就皮肤理论的具体运用,刮痧的刺激即由皮而络,由络而经,由经而脏腑。
所以“刮痧”之所以能产生如此良好的疗效,
一是经络的作用,
二是腧穴的作用,
三是皮肤末梢感受器的作用,
四是中枢神经的主导作用,
五是刮痧本身的作用,
六是刮痧加强以上诸方的作用。
另外还需对患者讲明刮痧的作用、效果,让患者积极配合,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丁夫著《每天学点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掌握好自己的情绪,1分好情绪带来100分成功!”“光明的内心,就是光明的人生。”“心情好则效率高”“心情好一切才好”“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控制情绪,让它为自己服务。”可见良好的心态对治疗是非常有益的。
职务职称:
薄慕真,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荣誉称号:
1963年8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1994年获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十佳社区志愿服务者”称号,同年获“河北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1983年组建河北省嗓音学会,任组委会委员兼秘书。
专业特长及科研成果:
主治:治疗耳鼻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腺样体肥大,鼾症,鼻炎,鼻窦炎,耳鸣耳聋,中耳炎,咽喉炎等。著作:《实用催眠术》、《疾病的心理治疗》、《嗓音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歌唱与嗓音保健》、《实用注射疗法》等10部。撰写医学论文40余篇,译文10篇,《清音利咽茶的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华蟾素药物棉棒治疗慢性单纯鼻炎》获河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荣获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供稿:薄慕真、范红霞、吝子椰、默海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