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医科普】晨跑时差点猝死,这些危险必须警惕!
7月24日,成都有位男子跑步后突发晕倒,心跳呼吸骤停,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周利强医生刚好在附近晨练,看到后立即冲进人群,现场还有一名社区医院医生,两人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现场急救为患者拉开生命接力。
周医生说:“倘若错过黄金救治4分钟,就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伤,失去抢救时机。”
最近这段时间,夏日高温模式开启,成都的气温在25°C-34°C之间,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跑步,猝死的风险也大大提高。
说实话,出现生命危险或意外时,我们很多人可能也就只能如下反应
遇到医生更是堪比中彩票的小概率事件
彩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中的……
意外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来……
运动与猝死关系复杂,运动本身肯定是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的,跑步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隐藏的心脏病才是猝死的“幕后黑手”。跑步猝死的原因中90%以上是心脏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让晨跑“背锅”。
让我们以科学的运动来迎接夏日的“滚烫人生”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有何特点?
无论是晨跑还是夜跑,抑或打篮球、踢足球等剧烈运动,当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了不适症状,并最终发生“非创伤性死亡”(多数是由心肺功能异常造成的),这就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心源性猝死”,比如运动中/后出现的快速心室颤动(报道中跑男晕厥倒地原因)——这是一种极快且无规律的跳动,使得心脏不能有效收缩,无法排出足够的血液,最终导致大脑缺氧。此时若不能及时施救,病情会快速恶化,最严重的情况就是猝死。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运动性猝死就是运动过量导致的。其实不然,就像很多人喜欢“晨跑”或“夜跑”,都是出于放松和活动筋骨的目的,运动量并不大。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存在某些心脏疾病隐患的人来说,这个度就不好把握了。或许看上去也挺健壮,跑步时也没有觉得有多累,却足以激发病变部位,把那些平时隐藏起来的心脏病“勾引”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保证合理的运动强度是关键:
❶ 运动过量更多时候只是诱因。有些人平时完全正常,只在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显现各种问题。所以,运动一定要控制好强度,千万别超标。
❷ 心率是判断运动强度的重要方法。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一般身体活动允许的心率叫“最大心率(220减去年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率超过了最大值就会喘不过气或头晕,这些症状是在提示你“运动过度”了,需要休息而别硬撑着。
那么,只要心率低于“最大心率”就一定安全吗?也不是!
首先,我们把最大心率的50%-70%划为“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最大心率的70%-85%划为“剧烈运动强度区间”。出于安全考虑,健康的普通人运动时尽量别超过“剧烈运动强度区间”,而那些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中低等运动强度区间”更合适。
但还是得提醒大家,在跑步猝死事件高发时节,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跑步安全。
为什么呢?“热在三伏”,“高温、高湿”是三伏气温特点,早上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低,清晨醒来后交感神经逐渐兴奋,体内的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活性也明显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尽量避免在上午6-10点进行剧烈活动。
在高温天气跑步时, 我们的身体会出现以下变化:
●心脏功能和肌肉收缩会受到一定抑制;
●过度出汗可能会导致人脱水或者电解质紊乱,引发心律失常;
●跑步耐力下降。
针对以上症状 , 在夏季跑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❶ 逐步适应,不要跑的太快
夏季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很多跑友还没有跑步就开始出汗,一旦跑起来心脏呼吸的压力都会比较大。因此,夏季应该放慢跑速,让身体逐步适应。
❷ 补水!补水!多补水!
建议在跑步前一次性饮水500~800毫升,跑前体内水越充分,脱水风险越低。跑步过程中可以少量多次的补充水分,跑步1小时内补充白水就好,跑步超过1小时需要补充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补充水分应大于汗液。
❸ 倾听身体的声音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倾听身体给你的反馈,高温情况下就更应该小心。
跑步猝死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在猝死前往往会有以下征兆
❶ 失去空间判别能力,东南西北已经分不清楚;
❷ 头晕目眩,视野模糊,看不清东西;
❸ 产生幻觉;
❹ 严重的疼痛,难以坚持;
❺ 感到心慌,或者感到心脏扑通扑通跳,甚至感觉跳到喉咙口;
❻ 心前区突发明显不适,比如疼痛、压榨感等等;
❼ 出冷汗、冒虚汗;
❽ 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我们在跑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身体的反应,如果感觉身体不适,一定要及时停下来。实在不行,可以向周围跑友寻求帮助,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跑步的初衷是为了身体健康,科学运动、量力运动!
分享了这份运动&急救知识不晓得大家都吸收到没有?
来源:心内科、骨科
作者:陈德助、卫霞
审核:唐红梅、郎明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