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阐明了CDK4/6抑制剂通过病毒的肿瘤选择性复制和活化T细胞双重机制,增强溶瘤病毒对恶性胶质瘤的杀伤作用,为溶瘤病毒提供了潜在的增效靶点和增效剂。
恶性胶质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为原发性恶性脑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脑部肿瘤的75%,恶性程度高,多数病人的生存期不足一年,5年生存期仅为5%。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均不能够使得患者明显获益,且肿瘤易复发。因血脑屏障的存在,导致许多药物不能到达肿瘤部位。因此,亟需恶性胶质瘤的治疗的新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疗法具有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潜力。溶瘤病毒是一类靶向肿瘤细胞的病毒,能够特异性的感染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肿瘤细胞的抗病毒信号通路通常缺失或者不完整,其表面也表达一些能够与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而正常细胞则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反应,能够有效清除病毒,因此为溶瘤病毒靶向肿瘤的治疗提供很大的机会。目前的研究表明,许多病毒都能作为溶瘤病毒,如DNA病毒中的腺病毒(Adenovirus)、痘病毒(Vaccinia vir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RNA病毒中的水泡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呼肠弧病毒(Reovirus)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 。
中山大学郭德银教授团队的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发现,肿瘤抑癌基因PTEN蛋白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其通过调控决定I型干扰素产生的关键转录因子IRE3发挥抗病毒免疫功能,该工作解答了溶瘤病毒的选择性机理,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 (2016)。随后郭德银课题组,进一步阐明了溶瘤病毒对PTEN缺失肿瘤的免疫微环境重塑作用,溶瘤病毒可协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PTEN缺陷肿瘤消退,并建立抗肿瘤免疫记忆,相关成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1)。
2022年7月6日 中山大学郭德银教授团队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溶瘤病毒的增效研究,并在Cancer Research发表题为CDK4/6 inhibition enhances oncolytic virus efficacy by potentiating tumor selective cell killing and T cell activation in refractory glioblastoma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阐明了CDK4/6抑制剂通过病毒的肿瘤选择性复制和活化T细胞双重机制,增强溶瘤病毒对恶性胶质瘤的杀伤作用,为溶瘤病毒提供了潜在的增效靶点和增效剂。
研究团队事先已构建干扰素报告系统,进而对1416个FDA药物筛选,获得能够抑制I型干扰素并能够增加溶瘤病毒VSVΔ51溶瘤效应的小分子药物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并通过TCGA数据库检索发现CDK4与CDK6在胶质瘤中高表达,这也表明了CDK4/6能够作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特异性靶点。
此外该靶点的其他两款CDK4/6抑制剂均能在不同的恶性胶质瘤细胞系中增敏溶瘤病毒(VSVΔ51和寨卡病毒) 。机制研究表明,CDK4/6抑制剂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降解MAVS从而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促进溶瘤病毒在肿瘤部位的选择性复制;另一方面CDK4/6抑制剂能够协同溶瘤病毒诱导DNA损伤,抑制DNA损伤修复从而增强溶瘤效应,进而引起免疫源性死亡,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发生。
在多个胶质瘤模型中,CDK4/6抑制剂与溶瘤病毒VSVΔ51联用均展现出了较好的协同效果和治疗学效果。在免疫健全的脑原位移植瘤模型中,CDK4/6抑制剂与溶瘤病毒VSVΔ51联用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引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招募效应T细胞,减少Treg细胞在肿瘤部位的富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发现CDK4/6抑制剂可以作为溶瘤病毒的增效剂,为溶瘤病毒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生物药”和“化学药”的联用模型。
中山大学医学院郭德银教授和邢帆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郭德银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肖婧舒、硕士研究生梁家铭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1-3656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