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的发展根基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2022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制定印发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就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出部署。
基层中医馆建设取得哪些成效、中医适宜技术方便群众使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十四五”期间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和示范县的创建工作有哪些思路和打算······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赵文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基层中医药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做了细致地解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赵文华
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他说,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促进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基础明显夯实、服务阵地不断筑牢,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中医药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明显增强。
一是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趋于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国76.7%的县级区域设置了公立县级中医类医院;87%的县级综合医院和64%的县级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设有中医科,8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8%的村卫生室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县级非公立中医类医院5473个、门诊部3544个、诊所达6.3万个,备案中医诊所21382个。以县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会办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二是基层中医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地采取规范化培训、订单培养、定向招录、返聘、中医药人员引进“绿色通道”、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等措施,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充实基层中医药队伍,提升现有人员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培养培训合格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师4.2万人,招生培养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1.3万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类别医师总数为18.39万人,比2015年的15.64万人增加了2.75万人。
三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支持约850家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00家县级中医院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和全部原贫困县中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县级中医院中医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维护健康、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多元化服务。至2020年底,85.8%的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持续推进基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在巩固成果、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进一步完善现有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5年,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基本实现全覆盖,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水平。
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要通过完善和落实基层中医药人员编制备案管理、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吸引中医药人员人才到基层工作、安心在基层服务,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到2025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0.6-0.8名合格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三是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省、县两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完善人员和设备设施配备,建立健全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和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管理,大力开展推广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特色。到2025年,原则上所有县域均应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四是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中医药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培养中医药科普专家队伍,促进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到2025年,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人员配备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能够提供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较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
基层中医馆建设的成效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安雁塔区电子城街道205所社区中医馆的时候作出了重要指示。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基层中医药工作力度,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将基层中医馆建设纳入提升工程主要目标。从201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建设中医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3.67万个,截至2020年底,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14%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三区三州”的28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设置率先实现了全覆盖,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预计到2022年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他说,下一步,我们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面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馆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15%的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的配备,开展中医馆骨干人培训、中医药服务技术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进一步改善中医馆中医药的服务条件。
中医适宜技术在方便群众使用方面采取的措施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深受老百姓喜爱。“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使基层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达到“两个百分之百”,一个百分之百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的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第二个百分之百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开展四类六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8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能开展四类六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具体有两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加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平台建设。开展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项目,今年开始第一批中央财政投入3亿,支持全国150家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其中“一中心”就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每家医院投入200万元,建成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县域、乡镇、村级卫生机构适宜技术的推广,做到人员相对固定,有效承担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实训、实习功能,指导规范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提供。
二是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和考核力度。每个省的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广十类60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为每个县培训至少15名县级师资,每人掌握八类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每个县级中医适宜技术中心按照操作规范开展45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各县依托县级中心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十类40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让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百姓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基层的中医药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探索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于支撑保障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与新兴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们启动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项目,研发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软件,构建了国家级、省级两级平台,支持各地依托建立了31个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连通了中医馆并提供服务支持。如:辨证论治模块,根据患者症状可以推荐中医药方剂;中医药知识库模块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丰富的数据资源研发而成,为中医馆的大夫提供学习素材,助力服务能力提升。截至2021年12月,国家级的平台显示已经接入了1.62万个中医馆,完成接诊病人约1576万人次,填写中医特色电子病历约107万份,辨证论治开方109万张,查询知识库126万余次,平台建设应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有关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会同各地、各有关方面深入推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应用,支持各地加强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平台软件本地化的升级改造,扩大联通范围,加强应用,让更多的中医馆的大夫能够使用平台软件更好地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和示范县的创建工作的思路
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创建示范活动,起始于我局1990年开始的“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县”创建活动,期间几经更名,到2009年正式确定名称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1168个县级地区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共有78个地市级创建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评审工作开展以来,极大的调动了地方党委政府发展中医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为“首诊在基层”“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基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创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6月,经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我局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创建示范活动由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正式更名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列入第三批创建示范活动保留项目,“十四五”期间开展示范县、示范市创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打造一批在推动发展中医药事业上成效显著、亮点突出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地方党委政府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总结挖掘地方中医药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加以推广,促进全国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并发布了示范市(县)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在建设标准上,坚持高标准、高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市(县)示范引领作用。在管理上,优化流程、简化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了退出机制,确保创建成效不滑坡。在评审方式上,采取信息化评估和现场实际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提高评审的实效。从今年开始,我局将有序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评审工作,符合要求的地区可根据自愿申报原则参与创建工作,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为载体,把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落实好,创造更多的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经验。
县级中医院参与县域医共体建设的经验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医改中分级诊疗政策推进的突破口,有助于推动医共体内优质资源共享、人才梯队共建、健康服务共管,整体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我局高度重视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作用。2019年,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制定《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着力推动县级中医院在县域内牵头组建医共体。同年国家启动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确定754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共有中医院667个,其中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的360个,占比达到54%。
各地立足实际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作为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县域医共体建设,在中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