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荟客室 | 邱录贵教授:从基础到临床,讲好中国人自己的骨髓瘤故事
长久以来,在全球多发性骨髓瘤(MM)诊疗的探索进程中,中国学者做出了诸多重要的努力与贡献,不断推动学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高质量创新发展。
近日,在高博医学论坛·中国免疫及靶向治疗高峰论坛暨第四届淋巴瘤&骨髓瘤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带来了“多发性骨髓瘤转化医学研究——血液病医院20年工作汇报”,从骨髓瘤诊疗的发展历程出发,分享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大家生动讲述了中国人自己的骨髓瘤故事。【博医荟·大咖荟客室】特别整理学术精要,以飨读者。
MM治疗现状:“后新药时代”,新药研发向治愈稳步前行
在我国,MM的患病率已超过急性白血病,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巨大的临床治疗需求不断推动着MM药物研发的脚步。
2000年前,MM长期处于以细胞毒性药物为主的化疗时代,对很多患者而言,MM是一种致死性疾病。随着三大类代表性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单克隆抗体的相继问世,MM的治疗迈入了“新药时代”,新的治疗策略有力推动MM从致死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疾病,经过系统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可达8~10年。
2020年左右,MM的治疗迎来了“后新药时代”,瞄准BCMA等多个靶点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火如荼,让MM患者离治愈目标更进一步。
MM临床诊疗:精确诊断先行,3大前瞻性研究持续改善生存
21世纪初,我国MM临床诊治和学术研究均处于相对落后的起步阶段,临床实践中MM患者首次误诊/漏诊率超过60%,且75%以上的MM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阶段。由于治疗药物有限,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治疗理念,MM治疗有效率仅50%左右,患者中位生存期仅2年。此外,MM的基础研究十分匮乏,进一步限制了临床医生对MM的认识,阻碍了MM诊疗策略的发展。
面对我国MM诊治的临床困境,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历经20余年探索与发展,逐步建立了完整的MM临床与基础研究体系,致力于不断提升MM疗效,助力患者高质量长生存,并最终拥有治愈的希望。
在MM诊断方面,我们建立了精确诊断体系,纳入患者形态学、免疫学、分子遗传学、M蛋白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估,将MM精确诊断率提升至95%以上。其中,针对1600多名MM患者开展的大样本研究首次明确了我国MM的遗传学异常特征及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数据空白,而且推动了我国首部《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检测专家共识》出台,助力了我国MM精确诊断的规范化前行。
在MM治疗方面,我们自2003年起先后开展了3项前瞻性探索,共计纳入超过1500例MM患者,分别聚焦沙利度胺的整体治疗(2004~2007年,BDHMM2003/01方案)、对比沙利度胺和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整体治疗(2008~2013年,BDHMM2008/02方案)以及探索MM预后分层的整体治疗(2015年至今,BDH2015/03方案),研究团队不断融合新药、新理念,优化临床诊疗策略,探索MM预后分层而治新思路,推动规范化、精细化的整体治疗方案,最终实现了我国MM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从13个月到36个月、中位OS从27个月到78个月的显著提升。
MM转化医学:革新临床实践,中国BCMA CAR-T有望迎来突破
在国际MM领域创新药物的上市进程中,我们中心开展了多个高水平临床研究,有力推动了来那度胺、达雷妥尤单抗和卡非佐米3个MM重磅原研新药在国内成功上市,为广大MM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机会和选择。
同时,我们也积极牵头了靶向BCMA的ADC药物、双靶点抗体、BCMA CAR-T等MM前沿创新疗法的临床试验。其中,我们携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春蕊教授团队共同探索了CT103A(全人源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成果先后以口头报告形式亮相于2021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和2022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受到了国内外同道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2022 EHA年会公布的更新数据显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CT103A延续了既往的高反应率和持久的缓解深度,治疗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R)接近95%;对于既往接受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仍然有良好的疗效(ORR 75%)。同时治疗的安全性良好,且作为人源化BCMA CAR-T,其较低的免疫原性使其能够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
凭借临床试验显示出的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目前T103A已经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其治疗RRMM的上市许可申请(NDA)也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受理,有望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BCMA CAR-T细胞治疗产品。
MM基础医学:瞄准“内忧外患”,探究MM难以治愈的根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深入探寻了MM的分子生物学特征,证实了MM基因组高度不稳定的内部特征和对微环境高度依赖的外部特性是MM难以治愈的两大关键原因。
我们中心聚焦MM患者的克隆演变模式,通过对MM患者微小残留病(MRD)进行遗传学监测,首次揭示了MM诱导治疗后MRD的数量和“质量”对评估预后均十分重要,同时也解释了部分MM患者即使取得完全缓解后仍出现疾病快速复发的原因。
随后,我们中心还应用多基因定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QM-FISH)方法,在单细胞水平绘制MM患者亚克隆的系统发育树,探索患者复发进展时的克隆演变模式及临床指导意义。研究明确了MM复发进展的4种克隆演变模式:克隆稳定型(复发时无新发克隆、无原有亚克隆消失),分化型(诊断时的优势克隆消失或减少,而复发时某克隆生长为优势克隆),分支型(复发时出现≥1个含有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克隆,且出现原有克隆消失),以及线性型(复发时获得≥1个含有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克隆),并证实了克隆演变模式能够预测MM的预后,对临床策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此外,我们中心与国际专家学者紧密协作,在MM微环境的研究中取得多个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破骨细胞上表达的多种免疫抑制分子参与了MM骨髓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并提出了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免疫微环境的MM治疗新策略,为MM的治愈之路明确了重要的突破方向。
MM应用推广:专业引领发展,助力我国MM诊疗水平提升
当前,我们中心在MM领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已整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我国临床实践,中心组织全国同仁制订了《中国骨髓瘤整合诊治指南(2022)》《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11,2022)》和《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检查专家共识(2019)》等多个MM相关诊治指南/共识,培养MM亚专科专业人才逾500人,切实带动和提升我国MM临床诊疗能力和规范化诊治水平。
同时,我们将先进的研究成果投入临床实践,MM遗传学检测应用5000余例,MRD检测技术应用1000余例,为MM精细化全程管理积累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和实践经验。
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携手国内外同道,共同瞄准临床难题,紧抓创新机遇,推动学术进步,提升国际影响,讲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骨髓瘤故事,向世界MM诊疗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中国贡献。
专家介绍
邱录贵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医学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会名誉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省部级成果一等奖2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