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引用本文: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徐惠绵, 李凯. 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22, 49(14): 703-710.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20712
据全球最新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新增108.9万例;死亡率居第4位,新增死亡76.9万例[1]。在中国,2020年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存在性别、年龄及地区差异[2]。中国胃癌5年生存率逐年上升,2000年至2004年、2005年至2009年和2010年至2014年统计数据分别为30.2%、33.2%和35.9%[3]。中国抗癌协会(CACA)胃癌专业委员会
邀请胃癌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
从“防-筛-诊-治-康”全方位、全流程的指导胃癌防治工作。一、预防与筛查
一级预防为病因学预防及不良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发病率,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最有效的一级预防策略。二级预防则通过有效筛查手段、早期发现以降低病死率。三级预防即规范化治疗与康复管理以降低胃癌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及生存率[4]。其中病因学预防尤为关键。
高盐饮食、吸烟饮酒、肥胖等生活方式,Hp、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胃肠微生物群及理化因素的职业暴露
等均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遗传因素亦起重要作用,可分为聚集性家族遗传和散发性人群遗传。此外,伴有癌前病变的癌前疾病者的胃癌风险显著升高。中国将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为年龄 ≥40岁且符合下述任意一项者:此外,应注重对遗传性胃癌风险人群的筛查。目前指南采纳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结合Hp检测并联合胃镜精查作为筛查方案,并推荐新型筛查评分系统与筛查流程。二、 诊断
胃癌的诊断包括血清学检查、内镜诊断、影像学检查与诊断、腹腔镜诊断与分期以及病理诊断。血清学检查包括PG1、PG2、PG1/PG2、胃泌素-17(G-17)及肿瘤标志物CEA、CA199、AFP、CA724、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内镜诊断推荐基于微血管微表面(vessels plus surface,VS)理论的放大内镜诊断流程,必要时联合染色内镜,提高诊断准确率[6]。超声内镜可反映胃壁浸润程度,可作为cT分期的首选手段,也可辅助评估N分期。早期癌内镜下分型推荐2005年巴黎分型标准[7]。进展期胃癌采用Borrmann分型。内镜下可疑病灶应多点取材,标本足够大,足够深。术前需对早期癌进行详细评估,必要时组织多学科整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to 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MDT to HIM)制定个体化方案。在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
腹盆增强CT是胃癌分期首选的检查方法,可判断淋巴结,肝脏及腹膜转移情况。
进展期胃癌常规行胸部CT或增强CT,排除肺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可作为CT增强扫描禁忌或怀疑肝转移时补充检查。PET-CT可辅助远处转移病灶的评价。X线造影可辅助判断食管受侵范围。MRI扩散加权成像等功能影像学手段可辅助疗效评价。影像报告应包括原发病灶、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详细内容,存在争议时提交 MDT to HIM讨论。腹腔镜探查及术中腹腔灌洗细胞学检测可评估腹腔内转移和程度[8]。适应证为CT怀疑腹膜转移;拟行新辅助治疗,肿瘤分期较晚(cT3~4或N+)者。禁忌证为严重腹腔黏连等无法接受腹腔镜手术或不能耐受麻醉及CO2气腹者。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金标准”[9]。胃癌病理诊断应依据不同标本类型规范取材,记录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大体分型、浸润深度、切缘距离、黏膜与浆膜面改变等[10]。确保淋巴结检取的数目(至少16枚,30枚最佳),并根据局部解剖分组送检。根据胃癌的大体分型不同可分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和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AGC)。EGC分为普通型与特殊型,其中特殊类型EGC包括浅表扩散性、微小胃癌(直径≤0.5 cm)和小胃癌(直径为0.5~1.0 cm)。AGC采用Borrmann分型:1型(结节隆起型)、2型(局限溃疡型)、3型(浸润溃疡型)、4型(弥漫浸润型,革囊胃),可反映浸润生长能力和方向。此外,建议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和Laurén分型对胃癌进行组织学分类,包括采用高分化(G1)、中分化(G2)和低分化/未分化(G3)作为组织学分级。胃癌分期采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分期,包括临床分期(cTNM)、病理分期(pTNM)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分期(ypTNM)。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推荐采用Siewert分型和第8版AJCC/UICC分期,同时记录肿瘤中心距食管胃结合部的距离[11]。不同类型的胃癌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胃癌分子病理检测要求不同
[12
]
:
胃癌伴淋巴样间质推荐检测高微卫星不稳定或错配修复功能缺陷;
肝样腺癌和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应检测HepPar.1、AFP、GPC3、SALL4、Claudin 6、CK19和CDX2;
胃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或小细胞癌推荐检测Syn、CgA、CD56 和Ki-67;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检测E-cadherin和CDH1。HER-2是胃癌靶向治疗经典靶点,免疫组组织化学法是检测首选方法,
而VEGFR2、EGFR和MET等在胃癌临床价值尚需验证。近年来,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免疫治疗发展迅速,本指南推荐阳性评分法评估PD-L1表达
[13]
,免疫组组织化学法联合PCR评估微卫星状态(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基因测序检测高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由于EBV相关胃癌是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推荐原位杂交EBER进行诊断。此外,部分患者建议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指导治疗。三、治疗
1.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适用于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低的EGC,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绝对适应证:2)病灶大小≤3 cm、有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扩大适应证:病灶大小≤2 cm、无溃疡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cT1a)。对不符合上述适应证,但手术风险较大,可将内镜切除作为相对适应证,应注意肿瘤残留及淋巴结转移风险。内镜切除后局部复发者行内镜二次切除尚存争议。内镜下切除的根治度由局部切除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决定,推荐采用eCura系统进行评价。eCuraA及eCuraB者定期随访即可。而eCuraC-1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低,可选择再行ESD或追加外科切除;当出现在黏膜下浸润部分或断端阳性时,应追加外科切除。对于eCuraC-2者原则上应追加外科切除[15]。2. 手术
外科手术是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EGC手术应保证切缘距肿瘤边缘≥2 cm;当肿瘤边界不清时,推荐术前钛夹定位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确保切缘阴性。局限性AGC切缘距病灶≥3 cm,浸润性AGC切缘距病灶应≥5 cm。若食管或幽门受侵,术中冰冻检查切缘阴性保证R0切除即可。对cT1N0M0者,根据肿瘤部位可考虑缩小或功能保留胃切除术式。AEG推荐行全胃或近侧胃切除术[16]。肿瘤侵犯周围器官者,在保证R0切除后可行联合脏器切除术。不推荐对于AGC常规行网膜囊切除[17]。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亦是胃癌手术关键。EGC淋巴结清扫原则如下:1)D1:适用于cT1aN0但不符合EMR/ESD适应证,或cT1bN0期分化型且癌灶直径≤1.5 cm;2)D1+:适用于不符合D1淋巴结清扫适应证的cT1N0;目前,对局部AGC行D2淋巴结清扫已达成共识,依据胃切除范围确定清扫范围。对D2清扫范围以外转移风险较高的淋巴结,可选择性进行扩大清扫(D2+/D3):1)直径<4 cm的小弯侧AGC,可不行No.10淋巴结清扫;肿瘤位于大弯侧或直径>6 cm、cT3/4的胃中上部癌,推荐行No.10淋巴结清扫[18]。2)侵犯十二指肠时建议新辅助治疗后行D2+No.13清扫。3)对有No.6淋巴结转移的远端AGC或No.14v淋巴结肿大者,可行D2+No.14v清扫[19]。4)预防性No.16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远期生存,新辅助化疗后可行D2+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ra-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AND)[20]。消化道重建方式与术式及分期有关,对恶性程度较低、分期偏早的AGC,在保证消化道连续性同时,兼顾其生理功能;对恶性程度较高、分期偏晚或易复发者,重建方式宜简不宜繁[21]。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分期的不同,手术方式亦不同。对适合远端胃大部切除的AGC,可适当开展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其适应证:6)不能耐受CO2气腹。机器人手术应持谨慎态度,适应证和禁忌证参考腹腔镜手术[22]。对中部1/3且肿瘤远端距幽门管>4 cm的cT1N0胃癌或胃良性疾病可行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PPG),无需行清扫No. 6i淋巴结[23]。但腹腔镜下PPG尚存争议。关于节段胃切除、局部切除等术式,本指南暂不推荐。对于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ncer,GSC),早期不伴淋巴结转移者可行ESD。
进展期GSC应行残胃全切除、联合切除受侵脏器,同时清扫首次手术未予清扫的区域淋巴结。
Billroth Ⅱ式手术空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予重点清扫
[24
]
。
对进展期GSC不能R0切除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标准同原发AGC。
对不可切除GSC但有症状者,可行姑息性切除、短路手术、支架或空肠营养管置入等。
对不可切除GSC的无症状者,可经MDT to HIM讨论,行全身药物治疗为主的整合治疗。
术者应注意GSC特有的侧支淋巴循环路径,及与周围组织粘连,制定合理预案
[25
]
。EGJ的手术方式及路径主要依据其Siewert分型[26],Ⅰ型优先选择右胸路径;Ⅱ型手术路径目前尚存争议,建议食管受累距离<3 cm者,首选经腹膈肌食管裂孔路径,受累距离≥3 cm者选择经右胸路径;Ⅲ型则优先选择经腹膈肌食管裂孔路径。Ⅰ型首选经胸食管切除加近端胃大部分切除,也适用于部分Ⅱ型;Ⅱ、Ⅲ型中长径>4 cm建议行全胃切除术;而长径≤4 cm可行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术。重建方式根据切除范围决定。关于食管切缘与肿瘤上缘的距离,I型和食管受累≥3 cm的Ⅱ型,建议食管切缘距离≥5 cm;Ⅲ型和食管受累<3 cm的Ⅱ型,推荐食管切缘距离≥2 cm,并建议术中冰冻证实切缘阴性。淋巴结清扫规范为:I型参照中下段食管癌,行彻底上、中、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及No.1、2、3a、7、19、20腹区淋巴结清扫;Ⅲ型参照胃癌应行下段食管旁淋巴结(No.19、20)清扫;Ⅱ型尚存争议,建议清扫下纵隔淋巴结[27]。Ⅱ、Ⅲ型需行D2淋巴结清扫,若cT1N0且肿瘤长径<4 cm,可考虑选择行D1/D1+淋巴结清扫[28]。非根治手术治疗包括姑息手术及减瘤手术。
姑息手术旨在处理严重并发症,缓解症状和改善生存质量。
减瘤手术则以减少肿瘤负荷、延迟症状出现为目的,但其改善预后的临床证据并不充分。3. 药物治疗
胃癌的药物治疗分为辅助、新辅助、转化、晚期治疗。辅助化疗适于D2根治术后分期为Ⅱ期及Ⅲ期者,推荐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方案[29-30],并在6个月内完成。不可耐受联合方案者,可口服氟尿嘧啶类单药,不宜超过1年。对未达到D2或R0切除者,推荐术后放化疗或MDT to HIM[31]。辅助化疗建议始于术后4周,化疗期间合理调整剂量。联合化疗不可耐受的患者可以减量或调整为单药,尽量保证治疗周期。Ⅰa期术后不推荐辅助化疗,Ⅰb期术后是否需辅助化疗尚无充分证据。Ⅱ期推荐方案为S-1单药(口服至术后1年),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32-33]。对cT4a/N+M0或cT4b/N×M0局部AGC,D2根治术后8个周期的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非劣于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34]。DS序贯S-1较S-1单药进一步改善了Ⅲ期AGC生存。对于明确无远处转移的局部AEG(cT3-4a/N+),推荐新辅助化疗。方案包括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或多西他赛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FLOT)三药联合方案[35-36]。对AEG推荐新辅助放化疗。对于cT4bNanyM0,Ⅳa期建议MDT to HIM讨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周期数一般不超过3个月。化疗后应及时评估疗效、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手术并发症。靶向及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中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目前不推荐作为围术期治疗选择[37]。对于难以实行R0手术的晚期病例,可通过转化治疗提高生存率。指南推荐转化治疗Yoshida分型对Ⅳ期胃癌进行临床分类[38]。对胃癌合并腹膜转移者,紫杉醇为主的三药化疗是转化治疗的基础[39-40]。P0CY1者,采用腹腔内与全身性联合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chemotherapy,NIPS)或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方案,在CY1转阴后行R0手术可明显延长生存期。P1CY0/1、腹腔镜探查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12的患者,积极采用NIPS;治疗后PCI<6者,切除原发病灶并行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HIPEC;对转化无效者,给予姑息性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腹腔镜探查PCI>12的患者,应在MDT to HIM基础上采取整合治疗方案。对CY1等腹膜转移高危者给予预防性区域HIPEC,可降低腹膜转移复发率,但长期疗效仍有待验证[41-42]。对胃癌合并肝转移者,推荐术前选用紫杉醇为主的三药静脉化疗方案,亦可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射频消融或肝动脉栓塞等多途径整合治疗,R0切除术后予以全身性治疗。3)肝内转移病灶≤3处,最大病灶≤4 cm,局限于一侧肝叶且未累及大血管。对胃癌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不伴其他非治愈性因素时,采取SOX或多西他赛、顺铂、替吉奥联合化疗(DCS方案)和D2+PAND为主的转化治疗,预期可使生存获益,但需全程MDT to HIM讨论[43-44]。晚期治疗又分为一线治疗和二线及后线治疗。一线治疗适用于不可切除或合并远处转移,未接受系统性治疗的胃癌。因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可有效延长HER-2阳性者生存,指南推荐晚期HER-2阳性者一线使用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45-46];PD-L1综合阳性评分(combined positive score,CPS)≥5分者一线使用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免疫治疗[13,47];无相关分子标志物者一线使用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铂类和(或)紫杉醇类药物。晚期胃癌标准治疗时间 4~6个月,取得疾病控制后在MDT to HIM指导下可转行局部治疗。当存在根治性切除可能时,可进行三药联合化疗方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对老年、体弱者可减至原剂量60%,减量后的两药治疗方案仍优于单药治疗。晚期二线及后线治疗适用于初始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者。HER-2阳性者不推荐续用抗HER-2治疗,建议再活检明确HER-2状态;微卫星不稳定者可用PD-1抑制剂治疗,其中对高TMB、存在转化治疗机会或单药免疫治疗效果欠佳者可用联合免疫治疗,推荐参加临床研究[48-49]。部分高微卫星不稳定但TMB不高者需谨慎使用免疫治疗;部分患者存在微卫星稳定但TMB-H,对免疫治疗效果较为敏感,应重视相关分子检测结果。无相关分子标志物阳性者可行二线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后线治疗可试用阿帕替尼、TAS-102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应积极推荐胃癌患者参加临床研究。一线含铂类方案失败的后续治疗可用伊立替康或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多西他赛单药治疗。建议在接受伊立替康治疗前完善UGT1A1筛查[50-51]。4. 放疗
放疗在胃癌的治疗中占据不可分割的地位,其中新辅助放疗可显著提高肿瘤降期率、R0切除率并改善生存时间且不显著增加手术并发症[52]。②T3/T4和(或)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②<D2手术且pT3/4和(或)N+;③R1或R2手术切除术后。4)局部复发:复发部位不能手术且既往未接受过放疗者,可行化放疗后6~8周评价疗效,争取再次手术。相较于其他形式,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螺旋断层调强放疗等)更具优势。术前放疗临床靶区包括原发病灶、阳性淋巴结及高危淋巴结引流区。术后放疗靶区应结合原发病灶部位、切除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术后病理情况。姑息治疗的病例可仅照射原发病灶及引起症状的转移病灶。放疗同步化疗时,化疗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5. 特殊类型胃癌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胃癌根据其特点有不同的治疗方式。胃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确诊时多为中晚期,预后差。局限性NEC首选根治性切除。化疗是术后或无法手术者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尚无统一的化疗方案。足叶乙甙联合顺铂(EP方案)临床使用较多。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S)具有肝细胞癌样分化特征,80%HAS者血清AFP显著增高。即使伴有肝转移,R0切除仍是延长生存时间的最佳手段。化疗需兼顾胃癌和肝癌双重特点,一般采用全身化疗结合局部介入化疗,可尝试PD-1抑制剂等免疫治疗。80%以上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gastric carcinoma,LELGC)病例与EBV感染有关。LELGC界限清楚、临床分期较早,采取手术切除辅以常规化疗方案,预后均明显好于胃腺癌。遗传性弥漫性胃癌(hereditary diffuse gastric cancer,HDGC)主要与CDH1基因胚系突变有关,其分化程度低,多灶性分布,局部切除后易残留复发,推荐行全胃切除辅以术后化疗。Borrmann 4型胃癌具有独特的生长方式和病理特点,肿瘤向全胃腔浸润扩散,更易发生淋巴结和腹膜转移。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生存,根治度是最重要预后因素,因此D2手术仍是提高Borrmann 4型患者生存的主要手段。四、康复
随访是胃癌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确定随访的时间及内容十分关键。对于EGC根治术后前3年每6个月1次;3~5年每年1次。对于AGC根治术后及不可切除姑息性治疗:前2年每3个月1次;3~5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随访内容包括:病史问诊、血常规、生化、Hp检测、CEA及CA19-9,每次均需检查。而胸、腹、骨盆增强CT或/和超声检查在EGC R0术后1年内每6个月检查1次,第2~5年内每年检查1次。对于AGC根治术后及不可切除姑息性治疗后,前2年每6~12个月检查1次。内镜检查在术后第1、3、5年各1次[53]。除了随访,营养评估与治疗也是胃癌康复治疗的重点。
患者入院时推荐基于PG-SGA量表的营养评估,并常规记录三级诊断,即营养筛查、营养评估与综合评价
[54
]
。
实施营养治疗应遵循五阶梯原则,首选营养教育,次选肠内(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
首选EN,后选PN;
首选口服,后选管饲
[55
]
。
推荐术前营养治疗5~7天,术后至少继续7天,甚至终身口服营养补充。
拟手术者预计围手术期将有7天以上不能摄食时,或实际摄入量不足推荐摄入量60%且超过10天,应积极予EN。
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推迟手术而行术前EN:
1)6个月内体质量丢失>10%;
2)BMI<18.5;
3)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C级,4)无肝肾功能障碍但白蛋白<30 g/L
[56
]
。中医中药治疗也可促进胃癌康复治疗,其根本原则为扶正抗癌。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基础上,对辅助手术和化疗者,重建中气,培本扶正;对中晚期带瘤生存者,重建中气,兼顾祛邪和对症治疗。条件具备者可参与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柔缓活动,必要时可采用推拿按摩与针灸等疗法辅助治疗。同时患者的心理康复也不可或缺,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应首先纠正病因,具体包括癌症本身或抗癌治疗后造成的生理指标异常。若当前抗癌治疗效果较好不宜停用,同时考虑专门治疗心境或精神症状,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在药物治疗时应考虑与化疗药的相互作用,谨慎选择。对于心理治疗,推荐全病程提供支持性心理干预,并与教育性干预相整合,以获更好疗效。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通过建立MDT to HIM管理团队,共同制订个性化方案,快速安全促进术后康复[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