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物】第二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应用气象学专家张小曳深入解读前沿信息
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成功召开,大会专家云集,共同研讨气象、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与大家分享学术前沿信息,我院推出学术人物专栏,聚焦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共话前沿科学。本期《学术人物》将围绕张小曳院士在大会上的发言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学术人物·
张小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大气国十条总体专家组成员、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国际沙尘暴研究发展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亚洲区域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国际环境污染与大气化学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大气观测计划/气溶胶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开放领域专家组环境污染与大气化学计划联合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大气复合污染重大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环保部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了四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其中1项大气污染国家重点研发、1项化学天气数值预报自然基金重大项目。2021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建立了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在行业、地方、军队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业务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人物专访·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也正在走向知识的大融通,打破学科界限,跨越理论的鸿沟,呈现出学科交叉、汇聚、深度融合的蓬勃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医学、气象、环境交叉融合,正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知识大融通、学科大交叉背景下产生的典型代表,这三门学科都与人民生命、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2021年2月由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牵头,联合六家单位成立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利用研究成果联合天津市气象台在全国首次发布了《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收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和社会效应,给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以及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学科间交叉研究气象环境学科进一步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的需求。
此次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非常有意义,会议立题深远,相信会议的成果也会在三门学科领域甚至于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是北半球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在整个世界的板块中,我们与美国都是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中国有14亿人,美国只有3亿,整个欧洲27个国家加起来只有6亿人,中国的碳中和将会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会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以石油、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冲击。碳中和是我国将要走的、与过去40多年取得过辉煌成绩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道路,碳中和之后一定会对气候、健康、对我们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于天津在国家双碳建设这件事情上的重要作用,今年5月份中国气象局在天津市布局了温室气体及碳中和检测中心天津分中心,建立的我国首个通过观测二氧化碳浓度能够反推出人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能够获得自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的碳汇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基于我们的统计,进行自上而下的排放源校查,还能掌握、管控县一级水平的碳排放及碳汇的情况。我们搭建了这个科技创新平台,希望天津市气象局发挥好天津分中心的平台作用,落实好天津的任务,同时继续深化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南开大学等单位的合作,进一步监测气象背景的气象学的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都明确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希望广大医学、气象、环境界的科技工作者相互协同、相互支撑,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潜心研究、不断进取,勇攀交叉学科的高峰,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来源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保健医疗部/老年病科、神经内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