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专家轮番“面谈”,二胎妈妈“亚历山大”了| 助力“浙有善育”
“我和宝宝的生命是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抢’回来的!”陈女士(化名)常常跟亲戚朋友说,回想起孕期那段日子,她心里感到又后怕又温暖。
32岁的陈女士得知自己怀上二胎时,激动地和老公抱在了一起,“我们一直想要个弟弟或妹妹”。
然而二胎孕18周时,陈女士开始出现高烧并伴有乏力、咳嗽、咳痰,干呕等症状,当地医院考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这种病极为凶险,陈女士被连夜送到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因病情涉及多个学科,第一次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紧急在急诊留观室进行,产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感染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医学科、临床药学部等多个学科展开讨论。
MDT(资料图)
陈女士既往有先天的动脉导管未闭病史,因为平时没感觉到不适,就没当回事。此次检查结合血象、血培养、超声所见,考虑为妊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半赘生物形成——这个病症的抗感染效果通常不理想,而且形成的心内膜赘生物有随时脱落引发肺栓塞的风险,还有感染加剧危及生命的可能。
“就像一个‘地雷’,随时都有引爆的风险,而且孕周越大,风险越高。”产科主任杨立伟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终止妊娠。可是要放弃胎儿,陈女士一家舍不得;要提前剖宫产,孩子连早产都算不上,存活机会小。“再帮我们想想其他办法。”家人苦苦央求医生。
最后,MDT认为陈女士暂时没有心脏紧急手术指征,建议入住产科病区,其他科室协助治疗,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选择药物,做好足程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当杨立伟把这个意见告知病人家属时,陈女士的妈妈非常激动,一把握住了杨立伟的手:“太好了,感谢你们,看到希望了!”
随着治疗的进展,陈女士症状逐渐改善。就在家人越来越乐观时,病情却再度变化——孕32周,陈女士出现轻微发热,恶心、头痛,还呕吐,各项炎症指标也快速升高。
“雷” 也许就要爆了
孕妇心输出量及血容量最大,随着心脏的强劲收缩,瓣膜上的菌栓进一步脱落的风险极大,手术不能再拖了!
这个时候,陈女士最关心的还是:这么早生下来,孩子会不会有问题?
“你放心,儿科对早产儿有丰富的救治经验。”儿科主任罗晓明亲自找陈女士谈话,他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已有30余年,带领的团队在治疗儿科各系统疑难病症和新生儿疾病方面有丰富经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设有早产儿培养箱、呼吸机等全套新生儿监护抢救设施,能够对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进行全方位管理。
与此同时,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也着手准备——如果剖宫产手术顺利,那么风险期后再行手术;如果剖宫产手术中有异常情况,也能及时为她进行心脏手术。
幸运的是,剖宫产手术很顺利,孩子一出生就转到了新生儿病房,各项体征指标均正常。
杨立伟(右一)与陈女士合影
术后2周,崔勇为陈女士做了心脏手术,用 “动脉导管未闭补片修补术+二尖瓣成形术” 替代了传统的瓣膜置换术,保住了二尖瓣。
崔勇(右一)在手术
心脏手术一周后,陈女士和孩子一起办理了出院,健康状况良好。她在朋友圈里写下:
宣传统战部综合整理编发
图片来源:摄图网及网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