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物】第二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主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深入解读前沿信息
日前,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天津市气象局、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承办的第二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成功召开,大会专家云集,共同研讨气象、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与大家分享学术前沿信息,我院推出学术人物专栏,聚焦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发展,共话前沿科学。本期《学术人物》将对李新教授题为“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讲座进行分享,围绕李新教授团队在气象因素与脑血管病关系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
学术人物
李新
医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天津市医学重点学科老年医学学科带头人,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天津市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神经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保健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等。
《柳叶刀》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第三大死亡及伤残原因。2020年WHO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疾病致死和伤残的第一大病因。87%的脑卒中可归因于19个危险因素,其中低温对脑卒中的影响在全球位居第12位,在东亚位居第9位。李新教授指出,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我国逐渐加强了高血压的宣传与控制,但缺血性脑卒中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且显现北高南低的态势,其中气象因素引起的血压波动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危险因素。
李新教授团队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长达十余年,开展脑卒中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李新教授介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基地医院”,从2013年开始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筛查与防治工作,至2022年连续十年建立了社区脑卒中筛查队列13502例,其中脑卒中高危人群2949例,院内高危人群队列10108例。其中5年大样本70余万份不同级别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处方动态调查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处方量随季节、气温变化而波动,以温差变化较大的3月和11月份为高峰,老年患者尤为显著,间接说明了老年人易随季节、气温变化而出现血压波动。进一步分析了气温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发现24小时平均收缩压、收缩压变异性、脉压指数以冬季为最高,春秋次之,夏季最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气温间存在负相关,即气温越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越高。在气温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研究显示月平均最高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即升高0.088mmHg;月平均最低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升高0.076mmHg;月平均温差每增加1℃,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1.043mmHg和0.654mmHg,提示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与气温变化有关。团队结合气象因素分析唐山开滦队列9634例随访约10年数据显示月气温水平及月气温变化对男性、年龄>70岁、有心脑血管疾病中危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其导致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影响更大。
该团队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和《Sci Total Environ》(IF:10.753,JCR Q1区)发表综述文章,分别阐述了“季节性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寒潮暴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机制”,为气温引起的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李新教授还为大家解读了《2020年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季节性变化共识》,强调了应对季节性血压变异性的防治策略。
该团队分析来自“中国卒中中心”的数据,对全国31省市142家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共208,514例脑卒中患进行了横断面的研究显示,全国脑卒中患者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同时住院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呈现“北高南低”特点,且春季平均血压水平高于夏季,可能与季节交替气温变化致血压变异性相关。基于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中心数据的天津多中心研究发现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与脑出血发病呈负相关,即气温越低,脑出血发病风险越高;男性、<65岁脑出血患者更易受气温的影响。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单中心研究5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据资料分析显示随着月温差跨度的增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例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寒冷季节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院合作研究发现寒露为脑梗死入院的高发节气,可能与其处于气温日较差较大阶段有关;气温日较差增大,脑梗死入院风险增加。该团队成员在非洲地区的研究显示高温和高湿条件下脑卒中月门诊量增加,与温带与热带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脑卒中和高血压发病规律不同,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气象因素在脑卒中发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空气污染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发现短期暴露于高水平的PM10与小于70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有关,发病前一天的PM10水平和发病前三天的PM10平均水平与发病增加显著相关。李新教授还介绍其团队正在开展全国26家医院中心注册登记的队列研究,将进一步探讨脑卒中地域气候带发病特点,分析季节、月、周以及昼夜变异性,找出发病的时间地域规律。
李新教授还指出应重视极端天气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其团队开展的寒潮、热浪对脑卒中影响的研究发现热浪可引起血压升高、凝血指标降低,而寒潮与血压水平和炎症指标升高、凝血指标降低有关,是脑卒中合并肺炎的危险因素。鉴于此,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发现脑卒中冬季及气温骤降时高发,基于天津市2011至2020年的脑卒中医疗数据和气象数据,结合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脑卒中危险人群判定标准和气象学寒潮预报等级标准,“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和天津市气象局制定《天津市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方案》,并根据不同等级的预警给予相应健康防护建议。2021年11月5日,“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联合天津市气象台在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此次预警一经播出,即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好评,CCTV13、央视网、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CHTV)、搜狐网、新浪网、ZAKER新闻等多家国内大型媒体及平台转载及报道。截止目前共发布天津市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一次,黄色预警三次,媒体点击量累计超过400万次。
李新教授强调,要重视气象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开展医学、气象、环境交叉研究,进一步完善脑卒中健康气象预警服务系统,提高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神经内科医生、老年科医生、气象与环境学家、传媒对此予以宣传普及,使随气象因素而引发的血压波动得到很好地重视管控,把高血压这个可控的、重要的、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防治,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
来源 |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保健医疗部/老年病科、神经内科
编辑丨党委宣传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