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记忆:眼科创始人“东方一只眼”赵东生,视网膜脱离诊治“国内第一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64,是全国建院较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百年老院之一,也是上海西式医院的先驱之一。一个半世纪多的时光,让市一医院从外滩科尔贝尔路转角处一幢仅有35张床位的楼房,蜕变为坐拥南北两部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在158年沧海桑田的巨变中,始终如一的是“公溥仁心,济世臻程”的信念。翻开市一发展的长卷,那些为国为民、敢于担当和创新的人物和事迹,一直闪耀着光芒。
2022温暖公济奔跑年·第三季“市一院史热刷季”火热开启。触摸院史、回顾院史、感悟院史,让我们通过《公济往事》专栏,走近专属于市一医院的独家百年记忆。
作为我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开创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赵东生教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由此翻开了我国治疗视网膜脱离历史的第一页。
从初建眼科到成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依托单位;从视网膜脱离治疗空白到有了中国最早的视网膜脱离专科病房;从首创“网脱”手术到“网脱”手术成功率超越国外。市一医院眼科自有着“东方一只眼”美誉的赵东生教授肇始,以坚实的薪火传承,逐渐成为国内一流的顶尖特色学科。 REC
1944年
赵东生教授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主攻当时国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
当时国内不仅没有医院能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甚至连最基本的培训与设备也没有。作为我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开创者,赵东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研究,成立了我国最早的视网膜脱离专科病房,首创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的诊治和手术方案,建立了手术后随访门诊,并完善了一整套病史记录和随访记录,由此翻开了我国治疗视网膜脱离历史的第一页。
20世纪50年代
在没有透热电凝器材的情况下,赵东生设计切开巩膜、涂布化学药物封闭破口,结合巩膜缩短推顶封孔,把“网脱”手术成功率提高至70%以上,而当时国外手术成功率还仅为60%。之后,赵东生创造了用自制加银直接定位棒在直视下定位破口、推顶破口的方法,取代视野机测算的旧方法,使封孔准确性达到100%;经切开巩膜放液,把“网脱”痊愈率提高至80%以上。
20世纪70年代
赵东生发展了巩膜外加压术、环扎术和环扎加压术,应用国产及进口激光机封孔并获得成功。1979年,赵东生在国内率先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网脱”,取增殖性病变膜组织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提出“网脱”形成分级法,即“赵氏膜分级法”。
20世纪80年代
赵东生又采用冷凝封孔,把电凝改为小头电凝,还成功研制国产硅胶材料进行环扎加压,此后,玻璃体手术在科室内广泛开展。20世纪90年代,赵东生的弟子张皙与中科院有机所合作研制国产膨胀性气体C3F8,在眼外手术中结合使用双环扎手术、扩大不放液手术,在眼内提高玻璃体手术技巧和各种封孔方法,结合硅油、重水使用,把“网脱”手术成功率提高至95%以上。
在诊治技术与器材的不断改进下,市一医院眼科“网脱”手术量也显著上升。20世纪70年代前施行视网膜手术500余例/年,80年代后期施行视网膜手术1000余例/年,占科手术总量的60%-70%。
之后,眼科又进一步改进“网脱”手术,在国际上首创用双环扎手术治疗复发性“网脱”,手术成功率为89%。对经典环扎加压手术进行改良,缩短手术时间35%;首先开展国产“C3F8”结合“重水”治疗早期巨大裂孔“网脱”,手术成功率达92%。2002年,眼科率先开展高速玻璃体切割手术,并作为手术常规技术,提高复杂性“网脱”的手术成功率。2003年,在上海市眼科临床医学中心项目的支持下,眼科在华东地区首先开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内窥镜手术14例,改变传统手术观念,使一批原来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得到治疗。
通过几代专家的接力传承,市一眼科在疑难眼病诊疗的各项技术不断获得创新突破。除了保持“网脱”诊治的全国优势地位,还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优势,在相关科室支持下扩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规模。让全身情况差、伴有多器官功能不良的“网脱”患者也有机会安全接受手术治疗。此外,“网脱”治疗质量和研究规模也大幅提高,手术成功率已达85%。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临床诊治与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市一眼科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眼科中心之一。 如今,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即将在市一院区落成。中心将与多所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将临床难题提炼为科学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研课题,打通各个环节,通过医产研的合作转化,最终落地临床,提升创新能级,从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临床研究示范性中心。
文字来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志》
策划编辑/宣传处 胡杨、蔡诗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