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抢救过程中玩手机?被骂没医德!看完通报网友称:要他们公开道歉 追究责任
7月16日晚,一段“护士抢救过程中玩手机”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视频中,医生在给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做胸部按压,一名护士坐在床旁一手按动球囊,另一只手正在按手机。 配音是家属悲痛欲绝的哭声“她现在不是有心跳吗?你们说她已经没了,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据悉,该视频是患儿父亲发布的,之所以发布视频,是因为对医院的救治过程不满意:“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女儿的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 他向相关媒体透露,孩子3岁,7月14日因呕吐8次住院,15日发热,转到发热门诊,随后抽搐,转到儿科,中午12时病危抢救,15时左右死亡。他不能接受孩子病亡事实,已申请第三方鉴定机构即将进行尸检。
这段“家属悲痛”“护士冷漠”的视屏,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热议。有网友愤怒的表示:护士在抢救病人时看手机,简直“缺少医德、不配做护士!”;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认为护士可能正在用手机联系工作事宜。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卫生健康局:护士没有主观玩手机行为!
7月17日,患儿所在的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回复“不能听信视频中一面之词,将发布通报说明”。
通报称,该护士为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护士长。 2022年7月15日上午9时左右,患儿至医院就诊,因病情严重,医院从上午11时左右迅速展开抢救。
12时45分,因抢救无效,家属签字同意放弃抢救。鉴于部分其他在场亲属的要求,医务人员仍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等有关措施进行抢救。
15时40分时,宣布该患儿死亡。 网传视频是7月15日14时55分左右拍摄。
视频中的护士长和医生已连续进行长时间的心肺复苏操作,该护士长通过手机免提呼叫另一护士前来协助抢救。呼叫后不久,准备再打给另一位医生来协助抢救,就在按完手机开锁密码后,发现有家属在病区抢救室拍摄视频,担心引起误解,随即收起手机。在另一护士到岗协助后,该护士长去现场叫了本想用手机呼叫的医生前来继续协助抢救。 该护士长在抢救过程中因工作需要使用手机,并不存在主观玩手机行为。
据此,卫生健康局认为,护士长不存在主观玩手机行为。并发布通告,向公众说明了情况。
真相的到来,让不少医护人员放下了悬着的心。一位医护人员表示,仔细阅读了通告之后,我真是松了一口气,这个事件的发酵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真相大白,我的这位同行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对此有网友表示,对于拍照者,必须要承担责任,
网友称: 该患者家属应该承担相应惩罚,要公开道歉,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还医务人员一个公道,一定要追究责任,净化医患关系。 网友:一看就是假的!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当有抢救患者还能玩手机鞋都跑飞了!心都急死!就怕在自己班出事!这种心情不是内行是不会体会的!
@网友:健康的医患关系需要大家共同维系,彼此信任才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全然的信任托付,才能让医生去全力以赴。
@网友:护士还不 是受到委屈无处申诉,官方是澄清了,我觉得这个爸爸应该道歉。
@网友:从始至终,都不相信这位患儿家属的“控诉”,医务人员抢救过程中务必有人得用手机记录时间或是联络团队成员,再简单的人都能想的出来,这位家属当时心思何在
@网友:对于医院,患者往往被认为是弱势方,甚至是患者的对立面,不分缘由的倒打一耙遇到过不少,希望护患双方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 @网友:之前我也看了那视频,一看就不是玩手机,怎么可能。而且官方说开免提呼叫另一个护士和医生,那拍视频的人绝对知道她没玩手机,是叫人,还发起这样的负面网论。这很明显是诬陷!
@网友:我是一名护士,生命大于一切,将心比心,在抢救患者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时间去玩手机
有医护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网友: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抢救一位突发高热惊厥的孩子,小孩的爸爸冲进来二话没说先扇了正在给孩子吸氧的护士一巴掌,然后绕过来在我背上狠狠砸了一拳,我正趴着给孩子针刺人中,而孩子还在抽搐中,他就急着 打人,虽然挨了打,我们没有停抢救,又注射了安定,患儿转危为安。后来那个挨巴掌的护士辞职了。当时好多病人目睹整个过程,他们堵在抢救室门口,让那个打人的爸爸给我们道歉。 对此,华医网刊文称: 别让医护人员寒了心追责机制该建立起来了!
针对这一事件,不少网友表示,应该追究患者家属恶意诽谤的责任,这一主张是否应该伸张暂且不论,绕过这一主张的背后,如何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或许才是各级有关部门、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本身应该思考的。对于如何更好的解决这类事件,以下几点建议值得参考。
1.建立内部申诉机制
从医疗机构本身来说,不仅要建立为患者维权的患者投诉机制,更应该建设医护人员申诉机制,当医患矛盾产生时,倾听双方想法,争取在医疗机构内部做到解决矛盾及问题。
同时,做好事件记录及备案,在必要时,方便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尽力还原事件本来的样子。
2.畅通医疗机构维权渠道
各级有关部门应与医疗机构协同联动、推动医患关系持续向好发展,针对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做到畅通维权渠道,推动合理的政策法规落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维权申诉机制,维护医护人员良好执业环境,保障医护人员执业安全。
3.做好舆论应急机制建设
在要求舆论不带节奏的同时,有关部门及各医疗机构也要做好相关应急机制建设。缩短事件从发生到发酵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最有力的回应,避免舆论过度发酵造成不良影响。做好舆论应急机制的建设,既能更好的保护医护人员,又是维护医疗系统良性运转的一剂良方。
本文消息来源:华医网、医脉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