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我们走过的道路-1】赵俊教授与中国麻醉

2022-07-21 20:47

回顾50 余年来我国麻醉事业前进的轨迹

为深切缅怀赵俊教授,纪念老一辈麻醉学家对中国麻醉学科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节选了赵俊教授生前整理撰写的《我们走过的道路》系列文章。让我们在前辈们探索、求知、创新、开拓的麻醉学科发展道路上,努力作为,砥砺前行。

87311658358149677

      现代麻醉学的历史不过100 余年,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回顾50 余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我国麻醉事业前进的轨迹。好像人的一生,经历了哺育成长的婴儿时期、蹒跚学步的孩提阶段,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度过了而立和不惑之年,步入了完全成熟的壮年。可以说,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这里有外科及麻醉科老一辈的积极扶持和艰苦创业,也有广大麻醉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古人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历史可以预见未来,它将激励和鼓舞我们,世世代代把祖国的麻醉事业不断发扬光大,奋勇前进。正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锦绣前程。

3061658358149748

一、南京麻醉学术会议

      1964 年5 月21 日,江苏医学会根据中华医学会的建议召开江苏省麻醉会议,定名为南京麻醉学术会议。5 月22 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由吴公良院长主持会议,通过大会主席团名单,由省卫生厅盛力厅长致开幕词。5月29日由学术组7 位委员在大会上作学术总结,7 个专题是①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尚德延);②循环骤停与复苏(王源昶);③麻醉与休克(谭惠英);④小儿麻醉(王景阳);⑤肌肉松弛药及麻醉下呼吸功能的研究(李杏芳);⑥硬膜外及其他神经阻滞(谢荣);⑦全身麻醉及并发症(吴珏)。

      5 月29 日举行了大会闭幕式,由最高年龄的北京铁路总医院的芦振声同志作了代表发言,盛厅长至闭幕词,他说,“这次会议是祖国医学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麻醉学术会议,集中反映了我国麻醉事业的蓬勃景象和发展前途,会议检阅了近年来科学研究的成就,例如硬膜外阻滞、深低温体外循环、休克治疗、死亡复苏等都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对今后麻醉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期望:①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树立为人民服务和巩固的麻醉专业思想,甘心作螺丝钉。对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工作职责、器械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中华医学会当向中央卫生部汇报取得逐步解决;②加强麻醉工作的三基训练,树立三严精神; ③加强队伍的团结和协作精神;④大力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在提高的基础上仍要照顾一般“。

      这次会议开得圆满成功,是和江苏省南京市各级领导、南京军区卫生部、军区总医院等对大会的支持分不开。这次会议在以后江西德安召开第三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筹备期间,经总会同意追记为第一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原载麻醉学论坛,三、1995(4)3 ~ 4)

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的成立和第二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

      1978 年8 月30 日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外科学会麻醉专业组,根据中国科协要求各学会上报1979 年举行学术会议的计划,“认为1964 年南京麻醉学术会议以来,麻醉专业有了很大发展,有必要召开一次全国性麻醉学术会议,交流经验汇报成果”的报告并提出具体计划。根据此次座谈纪要,于1978 年11 月15 日向中华医学会总会提出书面报告,经批准后在总会学术会务部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了四次筹备会议,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正式成立了会议筹备组,由尚德延、谢荣、谭惠英、赵俊、靳冰、(以上北京)郝建英、郑斯聚、王纶辉(以上东三省)组成,尚德延为组长;②由中华医学会发出征集论文的通知,共收到论文651 篇,经过审稿选出60 篇在大会报告,并以全文和其他105篇论文摘要编成会议资料选编;③确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全国委员名额为45 名及各地名额的分配,并正式通知各地分会推荐候选人名单,报送总会审定后,在会议期间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最后产生麻醉学会委员会;④筹办中华麻醉学杂志,初步选定办刊地址及承办单位;⑤进行全国麻醉工作者情况调查等。

      1979 年8 月18 日中华医学会第一(二)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在哈尔滨北方饭店开幕了,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155 人。由中华医学会傅一诚副秘书长致开幕词,他说“这次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现代化对麻醉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是,极大地提高我国麻醉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麻醉工作质量以适应人民对医疗工作的需要。尚德延同志作了“为促进麻醉学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他指出,“在旧中国几乎没有麻醉专业科技人员和麻醉科建制,药品器材全部依赖进口,品种非常之少。建国三十年来,我国麻醉学专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麻醉学科迅速发展,专业队伍迅速壮大,麻醉学的范围越来越广,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愈来愈多,必须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思想认识、队伍建设、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方法和作风等各方面跟上四化的要求,为我国麻醉学的现代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大会于8月22 日下午,经过充分酝酿,以不等额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会委员,全体代表进行了认真投票,于当日晚宣布选举结束,共选出麻醉学会委员44 名,为台湾省保留一名委员共45 名。随后全体委员举行会议,以无记名投票选出主任委员尚德延同志,副主任委员吴珏、谢荣同志,并选出常务委员谭蕙英、金士翔、靳冰、赵俊(兼秘书)。至此全国麻醉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会正式成立了。(原载麻醉学论坛1995(4)4 ~ 5)

三、《中华麻醉学杂志》的诞生

      1978 年11 月15 日,尚德延、谢荣给中华医学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中华麻醉学会成立后编辑出版《中华麻醉学杂志》。当时正好江苏徐州医学院正在出版《中麻通讯》后称《麻醉通讯》,条件比较成熟,在1979 年3 月6 日于北京向阳招待所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第二次筹备会上,曾提出拟在徐州《中麻通讯》的基础上办《中华麻醉学杂志》的意见(参见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麻醉学术会议筹备组第二次会议纪要)。

4 月15 日,我去石家庄参加河北省麻醉学习班讲课期间,经张立生同志介绍,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所负责人文则之同志提出他们愿承办《中华麻醉学杂志》。这样就有徐州和石家庄两个地区的单位,竞相承办麻醉杂志。以后经过反复讨论协商研究,考虑到石家庄离北京近,杂志编辑部与麻醉学会便于联系,乃决定由石家庄河北省医科院医学情报所承办《中华麻醉学杂志》。通过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一方面以中华医学会(79)编字147 号致函河北省医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正式发函委托办刊;另一方面于1979 年5月26 日向中国科协提出办刊报告。

8 月22 日在哈尔滨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召开的第一届麻醉学会全体委员会上,正式组成中华麻醉学杂志(石家庄)和国外医学资料麻醉与复苏分册(徐州)筹备组,中华麻醉学杂志筹备组成员为吴珏(组长)、谢荣、金士翱、张立生、郑斯聚和赵俊。国外医学资料麻醉与复苏分册筹备组为吴珏(顾问)、李德馨(组长)、李杏芳、曹子恩、方兆麟、金熊元和曾因明。

1980 年10 月5 日在石家庄市召开《中华麻醉学杂志》创刊与第一届编委会,共有50 名编委(包括台湾省保留一名),有43 名编委参加了会议(吴珏、谢荣、谭蕙英、金士翱等同志因故未出席)。会议由河北省医科院副院长姜杰同志致开幕词,中华医学会杂志编辑部主任翁永庆同志宣布了《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会委员及主编、副主编、编常委名单(主编谢荣、副主编吴珏、李杏芳、李德馨、尚德延、姜杰),在编委会上代表们讨论了《编辑出版计划》、《编委会工作条例》、《编审工作程序》、《稿约》、《编者的话》等文件,审定了稿件。

1981年3 月20 日《中华麻醉学杂志》第1 卷第1 期正式出版发行。在杂志首页编者的话写到:“春天来到的时候,在全国人民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上,《中华麻醉学杂志》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原载麻醉学论坛1996(1)5~6)

—END—

编辑:Michel.米萱

校对:Mijohn.米江

来源: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我们走过的道路-1 赵俊教授与中国麻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麻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