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血竟能改善AD!Nature子刊:全血交换显著减少40-80%脑淀粉样斑块
武侠小说中时常会有这样一个桥段:换血疗法,力挽狂澜,起死回生,重获年轻!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换血疗法早已不仅停留在小说中,而成为现实!
去年,Nature连发两篇研究,证实换血疗法的作用——输入“年轻”的血液能使“衰老”肌肉重获活力,一定程度上实现“返老还童”;给“久坐不动”的小鼠输入“热爱运动”的血液,能显著改善前者的大脑认知功能。
近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团队发现,换血疗法竟还有另一重功效——或缓解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
AD的治疗,可谓是世纪性难题,困扰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而7月15日,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这篇新研究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reduction of amyloid deposition and behavioral impairments in a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whole blood exchange提示,通过与健康个体进行全血交换,患有AD个体的大脑淀粉样斑块的形成显著减少了40-80%,更重要的是,改善了老年个体的空间记忆能力!该新发现,或为AD的疾病调节和干预提供新思路。
一直以来,“β淀粉样蛋白(Aβ)假说”是关于AD机制的众多假说中认可度最高的一个。诸多证据表明,Aβ的错误折叠、寡聚化以及脑部的进行性沉积,是AD发生的核心。此前的研究显示,输入具有大量Aβ沉积的老年血浆,可显著加速脑淀粉样变性;而阻隔血液中的Aβ,可使脑内Aβ迅速流出大脑。换句话说,大脑和血液中的Aβ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血液循环中Aβ的累积,也可能会导致脑部病变的出现。
考虑到血-脑之间的联系,研究者不禁开始思考,是否能通过全血交换来实现AD病理的减少呢?
说干就干!
研究者选用具有129S遗传背景的Tg2576小鼠作为AD的淀粉样变病理模型,由于这些小鼠携带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型突变基因,所以在成长到8-9个月大时,大脑中会表现出淀粉样沉积物。
Tg2576小鼠血液交换的操作流程
在Tg2576小鼠三个月大时,研究者从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健康野生型小鼠中抽出全血,少量多次,来部分替换Tg2576小鼠的血液。每月进行一次全血交换治疗,持续10或14个月。(注:这里的“全血”并非小鼠的全部血液,而是指未除去任何成分的血液)
数据显示,在通过治疗替换2.4ml的全血后,Tg2576小鼠体内循环中保留了41.6%±1.2%的原始血液成分,以及58.4%±1.2%的新注入的供体血液成分。
发现一:
血液交换可显著减少老年鼠脑内淀粉样斑块的累积
观察小鼠大脑矢状位横截面图发现,换血后的老年Tg2576小鼠脑内仅观察到非常少量以及很小的脑淀粉样斑块;而相比之下,对照组老年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则出现了大量的脑淀粉样斑块。
具体来说,接受全血疗法的老年小鼠脑内,淀粉样斑块的数量和覆盖面积都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换血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淀粉样斑块的数量分别减少了50.0%和64.2%,覆盖面积分别减少了75.6%和75.9%。
可见,全血疗法有效地减少了脑内斑块的形成,无论是数量还是面积。
不同组小鼠的脑矢状位截面图,C为换血组,B\D均为对照组
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血液交换具有持续的疗效。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降低脑内斑块的生长速度。
当研究者将治疗时间延长了4个月,观察17个月大的Tg2576小鼠脑矢状位截面图时,与先前有着一样的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换血小鼠的大脑皮层中,淀粉样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分别减少了43.7%和58.9%;海马体中,淀粉样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分别减少了52.3%和82.0%。
更令研究者惊喜的是,从脑内淀粉样斑块的生长速率来看,血液交换组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斑块生长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液交换组中,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的斑块生长速率分别为0.075%/月和0.037%/月,而对照组中的生长速率则分别为0.158%/月和0.214%/月,是前者的2.1-5.8倍。
与对照组相比(绿/蓝),血液交换组(红)的斑块生长速率显著更低
发现二:
血液交换可改善老年鼠的空间记忆
为探究全血疗法能否导致空间记忆功能的变化,研究者在小鼠12.5个月大的时候,对它们进行了巴恩斯迷宫实验(Barnes maze test),并记录下小鼠的学习曲线、短期和长期记忆情况。
各组间的学习曲线没有差异,即所有小鼠均有效地学习了任务。然而,短期记忆分析表明,换血组小鼠寻找目的地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长期记忆分析更是清晰地展现出换血组的优势。
更有意思的是,经过全血治疗后,老年小鼠的短期和长期记忆与健康野生型小鼠无异。也就是说,通过多次血液交换,Tg2576小鼠的空间记忆能力甚至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组间学习曲线、短期、长期记忆的对比图 (BE为血液交换的Tg2576组,WT为野生组,Sham与uTg为对照组)
到这儿,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以上的研究均停留在“预防”层面,即这些Tg2576小鼠在8-9个月发展出脑内淀粉样斑块前就已接受了全血治疗。那么,血液交换的疗效到底如何,应该在小鼠脑内淀粉样斑块出现后评估,更具有说服力。
考虑到这一点,研究者对13个月大、已确定脑内出现淀粉样蛋白病理的老年小鼠进行全血交换治疗,并在小鼠17个月大时,评估治疗后脑淀粉样蛋白的负荷情况以及空间记忆功能的变化。
结果显示,与相同年龄的对照组相比,接受血液交换的Tg2576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的淀粉样斑块数量和面积显著减少,斑块生长速率也同样减少。有趣的是,这些17个月大的小鼠脑内斑块负荷,与开始接受治疗的13个月时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即血液交换使得Aβ沉积程度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在发展出脑内淀粉样斑块后接受治疗,无法逆转已经出现的斑块负荷,但可以维持疾病不再进一步发展。
全血疗法虽然无法逆转斑块负荷情况,但在改善老年小鼠的空间记忆功能方面,疗效明显。巴恩斯迷宫实验显示,接受血液交换的Tg2576小鼠,短期和长期空间记忆不仅显著高于未接受治疗组,甚至还逼近野生健康鼠的水平!
接受治疗后,小鼠空间记忆的变化(红色-全血治疗组;紫色-野生健康组)
综上所述,全血疗法在预防方面效果显著,不仅显著降低了老年Tg2576小鼠的脑内淀粉样斑块负荷、降低斑块形成速率,还改善了其空间记忆能力。而在治疗上,可以使预先存在的脑内淀粉样斑块维持现有水平,但能实现空间记忆功能的逆转。
“全血治疗使脑内淀粉样蛋白病理减少”的背后机制究竟是什么?这是最为困扰研究者的问题。由于研究者观察到,在接受血液交换后,老年鼠血浆总Aβ的浓度迅速增加,而脑内可溶性Aβ减少。于是,他们推测,血液交换改变了大脑和Aβ血池之间的动态平衡,降低血液中的Aβ会促进其从脑部到外周的重新分布。但更为深层的机制,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研究。
不过,该研究为AD的缓解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基于外周循环。
一直以来,AD被定位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使得其治疗极为复杂且存在诸多阻碍。由于大脑内血管通常被认为是人体内最不可渗透的屏障,因此想通过血脑屏障输送治疗药物显得尤为困难。
但这个最新研究提示,AD治疗的靶标可能存在于外周循环,或降低AD治疗研究难度!本研究的第一作者、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脑相关疾病研究中心负责人Claudio Soto教授解释道:“在临床上定期为人类进行全血疗法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尝试清除血液循环中的Aβ聚体是可以实现的,比如血浆置换或血液透析,或能有效减少脑内有毒物质的积聚。”
期待在未来,我们能早日见到有效的AD治疗方法问世,解开这个困扰人类多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Urayama, A., Moreno-Gonzalez, I., Morales-Scheihing, D. et al.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reduction of amyloid deposition and behavioral impairments in a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 by whole blood exchange. Mol Psychiatry (2022).
撰文 | Swagpp
编辑 | Swagp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