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肺癌术后有多疼?答案你可能百度不到
肺结节上来就切?你对术后疼痛一无所知!这个时代,已经不止是“谈癌色变”,而是“谈磨玻璃色变了”。很多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的患者,日夜活在恐惧之中,就盼着早点做手术赶紧把这个“瘟神”送走。但是在决定做手术之前,不妨耐心看完这篇文章。
胸外科手术后,究竟有多疼?疼痛被视为继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在上个世纪,在只能追求成功率的年代,疼痛是很难被外科医生重视的。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疼痛研究也成为了外科医生必须要关注的重要领域。 绝大多数的胸外科手术,都是从“肋骨缝儿” 进入胸腔,医学上管这个缝儿叫肋间隙。这个肋间隙里有好几层肌肉,背阔肌、前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想象一下把这些肉一层一层割开,隔着屏幕都觉得疼! 这种“钝刀割肉”带来的疼痛十分剧烈,其严重程度可与截肢相提并论,是出了名的疼痛界扛把子。这种疼痛属于术后急性疼痛,且不可避免。胸外科手术之后,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动用止疼泵来控制疼痛,哪怕止疼泵是自费的!
有时候医生会安慰病人说,胸管拔了就好了!熬到出院就好了!然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胸外科术后疼痛,到底有多常见? 手术之后3个月,伤口部位仍有明显痛感的,就可以诊断为术后慢性疼痛。这种慢性疼痛主要是肋间神经损伤带来的,因此也叫肋间神经痛。胸外科手术由于经肋间隙操作,不可避免的会损伤到肋间神经。切口越大,切口数量越多,肋间神经痛的发生率越高。胸外科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和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传统开胸手术创伤比较大,很多老百姓闻之色变。在接受开胸手术的病人群体中,术后3个月的慢性疼痛发生率分别高达57%。 尽管胸腔镜手术的普及,已经将切口最小化,是不是说胸腔镜手术就完全不疼了呢?我们不妨看一个韩国人的研究。
这个研究纳入3200例接受了胸腔镜肺癌手术的患者。研究者经过调查和评分发现,在术后3个月内有459例(14.3%)患者被诊断为术后慢性疼痛,而在36个月内有558例(17.4%)被认定为术后慢性疼痛患者。其中,女性、手术时间长、术后放化疗的病人,更容易出现长期慢性的疼痛。
因此,即便是微创手术,术后慢性疼痛仍然是一个发生率很高的并发症。术后慢性疼痛有什么特点? 黄医生的粉丝在留言区问的最多的就是小结节该不该切,而问的第二多的,就是术后伤口一直疼怎么办。
那么,如何辨别疼痛是否是由伤口带来的呢?给大家科普一下术后慢性肋间神经痛的特点:
1、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很大相关性,阴天时明显,晴天时好转。
2、疼痛性质各有不同,有的为烧灼样疼痛,有的为针刺样疼痛,还有的呈放射状疼痛。
3、有时疼痛与特殊体位相关,在某个特定体位下,会触发疼痛发作。
4、疼痛往往发生在手术侧,很少超越身体的正中线。
如果这几点说到你心坎上了,很抱歉,你也是术后慢性疼痛受害者之一。轻度的疼痛可以口服镇痛药物缓解症状。有些患者对待镇痛药物有误区,认为会对镇痛药物成瘾,会影响切口恢复,这些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如果出现烧灼痛、针刺痛、放射性疼痛等症状,需要到康复科或疼痛科就诊,因为这些疼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需要用一些抑制神经异常放电的药物来缓解。另外,术后规律的肺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对于缓解术后疼痛也有一定的帮助。总之,目前的止痛手段,仍然十分有限。人为什么会有疼痛感? 翻开医学史,你会发现有不少人一直想解开疼痛的谜题。笛卡尔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试图解释疼痛的原理。他认为,疼痛完全是一种身体现象:组织受损使得某些神经受到刺激,神经纤维再把组织冲动传到脑部,疼痛的感觉就产生了。笛卡尔说,这种现象就像拉了拉绳索,敲响了大脑中的警钟。
笛卡尔的这个说法影响深远,已经深入人心。医生遇到抱怨这里疼、那里疼的病人时,通常会采用笛卡尔的观点,把疼痛视作身体组织受到伤害的表现。 有的医生甚至会恶狠狠地训斥病人:“开了一刀哪有不疼的?!” 但确实有的人做完手术完全不疼啊!为什么偏偏我的伤口这么疼? 很多做完手术的年轻姑娘,在病床上疼得无精打采,看着隔壁床丝毫不疼的阿姨生龙活虎,羡慕不已!
尽管临床上有各种各样的止疼药物,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充其量只能解决一半的问题。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在一开始就阻止病人的疼痛系统错乱。因此,我一直认为,要避免慢性疼痛,最佳的办法,就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医学是不完美的,手术是有创伤和代价的。有了肺结节,不管良性还是恶性,盲目手术切除是不明智的,因为你没有被术后慢性疼痛给折磨过。
为一个恶性病变及时做手术当然值得,因为手术会显著延长生命的长度!人活着是硬道理。疼点,就疼点吧。但是当你真的因为一个良性病变做了手术,而恰恰又遇到了严重的术后疼痛,那就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时候,手术不仅没有延长生命的长度,反而缩小了生命的宽度。
———— END ————
专注医学研究,聚焦基因诊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