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治感冒的“灵丹妙药”,却让他走上吸毒和艾滋病感染之路......
一提到毒品,
大家会想到啥?
《破冰行动》里的贩毒案、
隐姓埋名的缉毒警察、
毒品摧残人的精神和身体、
人们可能会为它倾家荡产,
家破人亡……
除此之外,
大家会想到艾滋病吗?
如果没有的话,
今天,
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认识认识
“毒”和“艾”这对好基友吧。
一、毒品与艾滋病是啥好基友?
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无论传统毒品还是新型毒品,都会带来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只是传播方式不一样而已。
吸毒人群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注射吸毒,也许一次就中招
多年前,我国许多吸毒者因共用注射器吸食海洛因导致艾滋病感染,成为我国艾滋病流行的源头人群。
一项Meta分析显示,2013—2019年,我国注射和非注射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率分别为11.1%和1.1%。
病例回顾
19岁那年,小光找发小聊天。没想到好朋友给他的能治感冒的“灵丹妙药”竟然是海洛因。这是小光第一次吸毒。
到了第三天,没有了毒品的小光开始浑身难受。仅靠个人的意志,他已无法抵御毒瘾发作的痛苦反应。
小光记得那一天是大年二十八,家家户户都在热火朝天地喜迎新年。禁不住对毒品渴盼的小光,声称要去集市购买年货。他从父母手中骗得300块钱,慌慌张张地走了。
他刚下车就从一名贩毒人员手中购买了毒品,狂躁不安中,借用了对方的注射针头。
就这一回,也仅仅这一回,让他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留下了终生刻骨的悔恨……
新型毒品带来的新挑战
近十几年来,我国吸毒人群艾滋病防控工作虽然成效显著,吸毒人群感染逐年下降,但是仍高于暗娼、流动人口等性活跃人群,且新型毒品增加艾滋病性传播风险的问题凸显。
据调查,80.3%使用者承认新型毒品对性有强烈刺激作用,吸食后会产生性冲动和发泄的欲望。下面这位小伙子的经历可谓是教训深刻!
病例回顾
小伙子是一个男男性行为者,他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懂得用安全套保护自己。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网约行为中,他和“网友”为寻求刺激,吸食了新型毒品——rush。
在这恍恍惚惚的迷幻中,小伙子早已忘记了安全套这一回事。
醒来后,经过追问,小伙子发现“网友”是一名“A友”(艾滋病感染者)......
二、如何远离毒品和艾滋病?
今天,籍国际禁毒日之际
希望以上经历能警醒大家:
小心“毒”和“艾”!
每个人都应主动学习远离毒品、
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懂得拒毒防艾,
给生活多上一重保障!
1. 警惕毒品
(1)认清伪装性极强的新型毒品。
(图片来源:广东禁毒公众号)
(2)切忌好奇。
(3)谨慎交友。
(4)到了ktv、酒吧等公共场所,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酒水饮料。
2. 拒毒同时要防艾
不共用针具
共用针具进行静脉注射吸毒,非常容易造成艾滋病的传播。切记,不能有侥幸心理。
安全套
如果要发生性行为,请一定记得使用安全套!
安全套使用四要素:每次、全程、质量可靠、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可以预防意外怀孕,还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等,必须“有一套”!
阻断药
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还有“后悔药”可以吃!2小时内服用效果最佳,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阻断率。
如果意识到自己的高危行为可能会感染艾滋(包括被艾滋病人侵犯后),一定要记得可在72小时内自救! 艾滋病是有阻断药的!有高危行为或被艾滋病人侵犯后,2小时内及时地进行预防性用药的效果最佳,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随后成功率会开始逐渐下降,但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为黄金72小时。
——哪些人需要服用阻断药物
有明确暴露史的人群才有必要服用。因为阻断药物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不能随便乱吃,有明确暴露史的人群才有必要接受阻断药物治疗,具体情况包括三种:与艾滋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发生没有安全措施的性行为;开放的伤口或黏膜组织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被有艾滋病患者血液的针具刺伤等。
——2小时内服用阻断成功率达99%
什么时候服用阻断药物最好?其实,阻断药物的服用是有时间要求的。
阻断药物的成功率随着时间的延后而下降,在2小时内及时进行预防性用药的效果最佳,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随后成功率会开始逐渐下降,但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为黄金72小时。
——阻断药物要吃多久
阻断药的完整疗程一般需要28天。中途自行停药,会使得阻断效果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耐药的后果。所以,在决定服用阻断药物后,要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并与医生随时保持联系。
——在哪里能获取阻断药
必须到正规的发药点,一般为当地传染病医院或疾控中心取药。
早检测,早治疗
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10年,感染了艾滋病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也无法从外表得知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所以只要发生了高危行为,都要及时到正规机构进行艾滋病检测。检测是明确自身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
经过检测万一确诊后,千万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希望,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是可以和常人无异的,你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文章转自:东莞疾控 来源:广东疾控、腾讯医典、艾防所、三甲传真
我是巍子,急诊科医生
每天给大家分享急救技能和疾病知识
这个公众号帮过许多人,救过许多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