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抢救病人时看手机,家属称孩子死因不明,真相却让人心寒!死因有这几种可能!
大家好,我是李医生。 昨天有很多读者给我推送一条新闻,我看了后百感交集。跟大家分享:
1.事情开始
事发7月15日,当时这个小孩正在浙江宁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后来(7月16日晚)一段护士在抢救病人过程中看手机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
据视频显示,医生正给病床上的孩子做胸部按压,一旁的护士用手按压呼吸器帮助孩子呼吸,另一只手正拿着手机。相关视频引发关注,不少人认为,护士在抢救病人时看手机不妥;也有人认为护士可能正在用手机联系工作事宜。
7月17日,宁波象山县的陈先生告诉记者,7月14日他3岁的孩子呕吐了8次,无发热现象,去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检查,急诊室医生为小孩做了血常规和肠道B超检查后告诉他们,小孩没有问题,医生给小孩打了止吐针。 陈先生称,15号早上孩子体温37.5度,又去医院,因为孩子出现发热情况,便到发热门诊就诊,之后小孩出现抽搐的情况,医院后来将小孩转到住院部四楼儿科。 陈先生说,网传的这段视频是7月15日下午2时许他表姐所拍,当时病床上躺的就是他的小孩。“当时的抢救不能算很紧急的情况。”陈先生说,早在当天中午12时许,他们收到了孩子的病危通知书,预感到情况不妙,孩子在下午3时许没了。他之所以发布视频,主要是因为对医院的救治过程不满意。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女儿的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陈先生说,死亡医院证明(推断)书上写着孩子是心脏呼吸骤停,目前已经请了第三方鉴定机构,明天将解剖鉴定。
7月17日,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回复新闻记者,关于网传视频相关情况,医院高度重视,不能光听视频中的一面之词,将发布通报说明。 而在通告发布之前,很多人对当事护士进行了网曝。 骂护士的话多难听的都有,我看了也觉得心里难受,就不一一贴出来给大家看了。 李医生的观点很明确:
我不相信护士会在一边抢救一边无聊刷手机。
理论上来讲,病人心跳停了,要抢救,不管医生还是护士都会很紧张,即便是旁边的护工都会比较紧张,这时候都在想着怎么抢救,怎么跟家属沟通,怎么跟上级汇报,怎么避免出医疗事故,最不济也会在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一上班就抢救.......
所以我们先不要着急着下定论,真相未必是想象中的那样。
如果真的是护士这么无聊,一边按球囊抢救,一边刷手机看视频看新闻,那这个医务人员是严重不称职的,她不配这个工作,应该被千夫所指。但我还是那个观点,能如此胆大包天、肆意妄为、漠视生死、散漫无纪律的医务人员,我没见过。
打开手机,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做的,可以联系上级,找护长,找主任,打电话或者其他跟病人有关的事情。尤其是心肺复苏是很累人的,几个来回就下来就喘不过气了,视频中却只有两个人,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人帮忙。
2.院方通告
但我从这个视频里也看到一些额外的东西,关于专业的东西,可以看得出按压球囊的护士不是很紧张不是很警惕的样子,可能是明知抢救无望了?(后来我才知道,已经按压几个小时了,但在场其他家属要求继续抢救)另外,按压球囊的速度和频率太快了,明显没有跟胸外按压匹配上。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这的体位的球囊按压对呼吸没有很大的帮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患者床头,打开气道再来按压球囊,才能尽可能把气体送入气道,这样侧边坐着按压更可能可能按入消化道,于抢救无意义。还有,不知道气管插管抢救了没有。家属如果要追究,应该从这些专业角度入手。孩子为什么会死亡,抢救是否及时,抢救是否得当,等等。 我不帮谁,只是就事论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公道。病人要,家属要,医务人员也要。 上述是我的疑惑,但随着医院公布的通告,所以的疑惑都迎刃而解。
医院的通告可信度很高,因为有理有据。如果家属觉得与事情不符合,完全可以反驳回去。 从医院通告和家属的描述来看,3岁的孩子是在14日开始出现不舒服,有呕吐8次,当时当了“止呕针”就回去了,没想到第二天(15日)又不舒服,有低热(37.5°C),早上9点多再次赶到医院,孩子有抽搐,病情危重,11点多医院开始组织抢救(当时情况并未披露,可能已经有心跳骤停),但效果不好,直至12:45跟家属解释,同意放弃抢救(因为已经抢救一个多小时了,可能持续胸外按压了一个多小时)。 但因为在场还有其他亲属,他们要求医生继续抢救,所以从12:45开始,又接着抢救(主要是心肺复苏)到15:40。前后多抢救了3个小时,而到14:55的时候(家属拍摄视频当时),这个护士(其实是科里面副护士长)拨通电话找人过来帮忙继续心肺复苏,恰好被家属拍下,并且上传网络,说护士边抢救边看手机。 随着院方的通告出来,舆论也开始反转。
很明显,发布视频的家属别有用心,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很容易被带偏,认为医务人员在草菅人命,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孩子死亡了,家属很伤心,大家也难过,任何时候医护人员都是最希望病人能存活下来的那批人,说句难听话,即便是家属也未必是真的希望病人能活下来,这样的事情不少见,但负责抢救的医护人员,绝对是最希望病人能活下来的。 病人能活下来,是对自己职业的负责,也是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关键,试问又有那个医护人员不希望病人存活下来呢? 通过院方的通告,我们终于搞清楚了几个问题:
1)、负责按压皮球的护士(副护士长)为什么不慌不忙?
因为其实孩子已经“死亡”了,已经心肺复苏将近3小时了,不可能有生还奇迹,但其他家属要求继续抢救,为了照顾家属情绪,也为了避免发生医疗争端,他们继续抢救。 这种场景下的抢救,说句难听的,那就是做样子给家属看了,这对谁有好处呢?都没有。反而会加重病人的损伤,继续按压可能导致胸肋骨骨折,等等。但因为是家属要求的,当时医护没办法拒绝(是否拒绝,这个问题设计很广,得看具体情况)。
2)、为什么护士没有在床头开放气道来按压呼吸球囊?
原因也是一样,大家都认为已经没有生还机会了,只是按部就班的抢救,并没有刻意去做更多有利于抢救的措施。 一声叹息。 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到底抢救到什么时候可以宣布临床死亡? 这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一般来说,面对一个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医护人员抢救30分钟仍然没有任何起色,依旧不能恢复自主心率,就可以考虑宣布临床死亡了。但这个也分情况,一些原本身体素质不错的年轻人,因为脑、心疾病突发心跳骤停,本着不放过一丝一毫希望的原则,可能会持续抢救到40分钟,50分钟,甚至60分钟,实在不行了才会宣布临床死亡。
事实上,临床上也的确存在那些持续抢救40-60分钟后仍然生还的奇迹,但这些奇迹绝大多数都是发生在院内,也就是说,从心跳停到发现到抢救,都是在院内发生的,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抢救了,一直有心肺复苏,又因为患者基础条件好,是有可能抢救回来的。如果是在院外发生的心跳呼吸骤停,黄金抢救6分钟内没有人发现,等到救护车到来时已经过了10分钟以上,那抢救成功就渺茫了。抢救更长时间纯粹就是“无用功”。
我没有找到确切的权威资料说抢救30分钟无效即可宣布死亡(如果有读者找到,请联系我),但在《实用重症医学》(2017年版,423页)中有说道:如果经过30分钟基础复苏和高级复苏(包括气管插管等)抢救,仍然无法恢复自主循环,心脏毫无电活动,可考虑停止复苏。 30分钟,是业内多数人的一个看法。这件事中,前后已经抢救了4个小时了。 我们明白,不能随意放过任何一个有生还机会的患者。所以临床上,除非是基础条件很差、年纪很大的病人,才会比较遵循抢救30分钟不行就宣告死亡的做法,而面对相对年轻、基础条件不错的病人来说,时常会抢救40分钟、5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以上,这样做为了争取机会,也是为了让家属安心。
对于家属来说,多按压一会,再按压一会,他们也会觉得心里好受很多,医生这边一停手,那就意味着人没了。医护人员当然了解这点。所以只要条件合适,不耽误其他病人的抢救,人手充足的情况下,会满足家属的要求,再抢救一会。但这个也不是没有限度的,无限度的按压,也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肋骨骨折、血气胸),同时也可能耽误其他病人的治疗。 具体怎么选择,要看具体的情况,因为上面讲了,这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出纠纷。但要求按压几个小时的,的确是不合理的,医护人员应该适度拒绝。
3.病人的死因是什么?
从家属和医院的描述来看,3岁大的孩子,最初是有呕吐,一天呕吐8次(频繁呕吐),当时没有发热,院方用了“止呕针”(家属描述,不知真假),第二天孩子情况不好,有低热,赶到医院后有抽搐,随即有抢救(具体过程不详细),后来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上述是大致的过程,孩子病情进展迅速,很多人看不明白,到底什么病这么恐怖,进展如此迅速。由于缺乏相应资料,我们也只能大致推测,不能确认,现在就等第三方鉴定结果,看看死因为何。 孩子前后有三个临床表现:呕吐、抽搐、低热。
上述任何一个症状都是很笼统的,很多疾病都能导致上述三个症状之一或者全部。 比如呕吐,呕吐是儿童疾病很常见的症状之一,很多疾病都会导致呕吐,绝不仅仅是消化道疾病。但消化道疾病是最多的,比如胃炎、胃肠炎、阑尾炎、病毒性肝炎、胰腺炎、食道闭锁、幽门梗阻、胃扭转、胃食管反流等。 全身感染性疾病也会有呕吐,比如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泌尿道感染等。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疾病也会有呕吐,比如脑膜炎、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出血等。 心脏疾病也会有呕吐,比如爆发性心肌炎、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孩子如果有呕吐、发热、抽搐,那就更可能是大脑、心脏的问题,有发热的话,意味着可能是感染,那就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爆发性心肌炎,这两类疾病都可能进展飞速,病情凶险。
1)爆发性心肌炎 :心肌炎多数是轻微的,但少数是很严重的,称之为重症心肌炎或者爆发性心肌炎。病人前几天会有发热、咽痛、腹泻等表现,后来会有心脏症状,比如疲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还可以并发神经系统、肾脏损伤,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患者会有抽搐,如抢救不及时,可于数小时或者数天内死亡。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比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或者其他脑炎等,这些大脑感染的疾病可能会导致高热(少数会有体温正常或低下),头痛、呕吐、烦躁或者嗜睡、肢体冰凉、面色苍白、抽搐、昏迷等。多数病例的脑症状经过适当治疗后可在24小时内消失,没有后遗症。如果昏迷时间较长,可能会有后遗症。但也有少数严重病例会因为呼吸衰竭在较短时间内恶化乃至死亡。
3)其他 至于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死亡,目前没办法得知,只能等待第三方鉴定结构的尸体解剖结果。 医患关系,其实就是战友关系,战友哪里会是敌人,疾病才是大家共同的敌人,可现实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常导致剑拔弩张。
作为一名医疗人员,我是相信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有基本操守的,那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操守,就好像任何行业一样。他们并非圣贤(不要过度赞美),但也不会是恶魔,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就跟你我一样,对生死都是有基本的尊重。 真心希望各位朋友,下次面临网络上的医患纠纷时,先不要一边倒下结论,不能光听一面之词,等各方都出来发声音,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来评论也不迟,否则很容易就被人带偏,扭曲了事情的本质,那对当事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祝大家健康。
(本文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