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蛋白质机器人 | 分子马达
提升分子马达蛋白活性,以在人工设备中执行工作,一直是生物纳米技术长期追寻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在肌原纤维节sarcomeres中,分级马达组件的使用,因其以纳米精度排列足够高数量的马达蛋白,实现挑战变得复杂。
今日,德国 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Petra Schwille团队Haiyang Jia,Michael Heymann等,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München) Chase P. Broedersz等,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文,报道一种基于肌动球蛋白皮质样力产生actomyosin cortex-like force production替代方法,并在可收缩网状结构中,进行低复杂性的运动排列,该网状结构,可以涂在柔软物体上,并由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局部激活。这种设计让人联想到,从外部驱动蛋白质基机器人结构的机动外骨骼。很容易支持,三维打印微模块连接和组装成更大的结构,从而扩大机械工作。同时,提供了在这些系统中,产生力的分析模型,并通过执行复杂机械任务的三维打印单元,展示了设计的灵活性,例如微手和微臂,可以在光激活后,实现抓取和挥手。
3D printed protein-based robotic structures actuated by molecular motor assemblies
由分子马达组件驱动的3D打印蛋白质机器人结构。
图1:基于蛋白质软机器人结构的关键设计概念,外骨骼由分子马达提供动力。
图2:基于柱模型系统,以量化收缩皮质在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水凝胶结构上产生力。
图3:通过切换三磷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浓度,实现铰链式3D V单元可逆操作。
图4:通过目标仿生驱动,实现复杂3D结构的大规模转换。
该项研究,彰显了3D打印复杂的蛋白质基微型机器人的能力,该机器人,以最小肌动球蛋白外骨骼,作为其驱动系统。实现了收缩层重组生物马达组件的高效和可扩展操作,通过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机械功,实现了复杂3D微结构的大规模变形。此外,完全由生物分子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设计和组装,自供电的软机器人系统,作为底盘构成了极好的起点。
未来,可能在自动化微流体下操作,用天然交联蛋白优化肌动球蛋白网络组成,以及整合其他生物或仿生模块(如肌动蛋白循环系统),可以提高速度、力量和可逆性方面的性能。
该项研究,为未来软机器人设计和编程,以实现任意形状的生物马达致动器,不再依赖于材料的膨胀和收缩。在自下而上组装类生命系统框架内,该项技术引入生命科学时,有望为各种应用开辟了新的前景,例如,定制形状的动态传感器和生物测定、用于体内生物医学任务的微型机器人和原生组织工程等。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2-01258-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2-01258-6.pdf
本文译自nature。来源:今日新材料 2022-05-2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