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话科史 | 病案科主任王怡:守护历史记忆 赓续协和精神
协和璀璨的百年史册,由全体协和人共同书写,他们共同谱写了百年协和的交响乐章,面向新百年、新征程,医院开展专题活动“主任话科史 · 薪火传百年”,让我们通过病案科主任王怡的主题演讲,一起回顾协和病案科的百年发展历程。
讲述人 王怡
王怡,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主任、病案科党支部书记,WHO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副主任,国家病案管理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大家好,我是病案科主任王怡。今天我以“守护历史记忆,赓续协和精神”为主题,为大家介绍协和病案百年发展历史。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斯隆(Sloan T. Dwight)委任伯莎·布林克莉(Ms. Berth Brinkley)和王贤星组建协和病案室(Medical Record Room)。自此,中国有了第一个病案室,协和病案室也成为了中国病案管理的先驱。
北京协和医院珍藏的建院至今的400余万册病案
同年,威廉·韦尔奇和西蒙·弗莱克斯纳参照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思路设计了协和的全部课程和制度,这其中就包括病历书写。这种注重细致观察与科学思辨能力培养的书写模式为协和病案的高标准和高起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贤星是我国现代病案管理奠基人,曾担任协和病案科主任半个世纪。他学识渊博,深耕病案管理,创建了整体制病案管理体系,并首次提出将病案管理作为独立学科,开创的病案管理中国模式沿用至今。
王贤星
北京协和医院高度重视病历书写和病案管理,建院不到半年即成立病案委员会,成员多为学系主任和临床骨干。根据资料记载,1948年的病案委员会由邓家栋任主席,委员包括吴英恺、林巧稚、王贤星等。协和的病历书写能够保持高水平,病案管理能够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病案能成为“协和三宝”之一,病案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百年来,协和病历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发生变化,但严谨认真的临床文化、“三基三严”的教学传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格要求的核心制度,却代代相传,沉淀在病历的字里行间,铸就了一大批记录翔实、分析得当、内涵丰富的高质量病历资料。
斯乃博(Isidore Snapper)1938年来到协和,是第四任内科主任,他影响最为深远的研究当属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的《饮食&动脉粥样硬化:真相与谎言》。这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基于谷物和蔬菜为主的膳食与低冠心病患病率的关系,为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而这些科研数据几乎全由病历中来,是基于协和病历的经典临床科研。
斯乃博(Isidore Snapper)
出院病历讨论会是协和传统的规章制度,也是协和特有的临床教学形式。由总住院医师带领全病房医师定期到病案科对每份出院病历进行讨论,审查病历、确认记录完整,并在病案首页上签名。陈元方教授总结,“通过讨论,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以病历为基础的教学”,这种务实求精的协和精神,熏陶了一代代协和医师。
在王贤星主任带领下,协和建院之初即建立一整套病案登记与索引方法。每一份住院病历都要建立姓名索引、疾病索引、手术索引等,通过十多道工序的二次加工,确保病案管理人员通过多条途径从浩如烟海的病案中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病案,服务医教研管。
从1922年发布的协和第一年年鉴中占较大篇幅的统计报表可知,病案科从1921年起承担医疗统计工作,为医疗管理提供了大量翔实全面的统计数据。
病案科留存的1922年至1942年医院年鉴
协和从建院之初便建立了随访制度。1958年,随访工作转由病案科承担,因此,病案中保存了大量的随访记录,随访人员用热情和温暖协助医生进行医患沟通,给无数患者及家庭带去爱与希望。
1942年,日本侵略者松桥堡对王贤星主任说:“你的病案我们准备销毁送造纸厂。” 王贤星主任毫不畏惧地责问:“难道把这些科学的、有用的东西当废纸?”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病案几度面临灭顶之灾,正是一代代协和人奋不顾身、对病案珍爱有加,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保护它,才使病案保存下来,成为协和医院的“传家宝”。
20世纪30年代,院长回复王贤星赴美考察申请说:“不是要你去美国学习,而是要让美国人到协和来学习。”说明院长对协和病案管理的高度认可。在王贤星主任主持下,协和派出多名业务骨干支援兄弟医院组建病案室。同时通过接收进修、开办培训班、开创病案管理专业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病案管理专业人才。
1981年第一届全国病案统计学术会议代表合影
一百年间不断创新发展的独创的协和病案管理模式及制度体系,已广泛应用于全国病案管理及电子病历建设,成为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及“国考”的重要支撑。
一百年间,医院举全院之力精心组织了七届病历展,旨在追忆协和发展历程,感悟和传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王贤星
病案科主任
1923-1977
金志英
病案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9-1982
赵朝振
病案科主任
1984-1996
焦溥蕙
病案科主任
1997-2000
刘爱民
病案科主任
2001-2016
王怡
病案科主任
2017-今
1921年至今,病案科共有六任主任。金志英主任注重对科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赵朝振主任积极推进病案管理和病案专科教育,编写了《医学术语》教材;焦溥蕙主任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常用病案30万姓名索引;刘爱民主任编制并积极推广疾病分类国家标准。
协和病案科前辈中,马家润老师获中国病案管理事业终身贡献奖;徐敬琴老师开创病案质控工作,建立病历质控标准;周晓鸰老师在国内率先使用国际疾病分类进行病案编目。
1981年WHO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落户协和,在历任主任努力下,相继引进ICD-9、ICD-10、ICD-11,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数据标准与国际接轨,取得丰硕成果。
1983年第1期ICD-9培训班合影
王贤星主任强调并坚信,人的素质决定病案管理的质量。病案科前辈周振华,20多年如一日每天在病案科值大小夜班,常年加班加点,坚持将海量的化验单全部贴入病历里才下班,张宏誉教授称赞他是“协和的一块青砖” 。周老师是协和病案人的典型代表,他的风格品质正是王贤星主任希望传承的病案家风: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高标准、严要求。
置身协和新百年的发展鸿程,病案科全体同仁将对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纲领,聚焦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病案管理的无纸化、数字化和病案数据应用智能化,为北京协和医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病案科合影
讲述/王怡
视频/宣传处 院庆办
图片/病案科
编辑/张雅宁 李苑菁 李乃适
主编/陈明雁
监制/吴沛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