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学习中求索,在探索创新中超越。为了攻克临床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左秀丽一直致力于开展深入的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及省重大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初心照亮求索之路 创新领跑学科前沿
她是国内单人操作小肠镜的第一人,带领团队在小肠镜下治疗技术的探索中一次次突破;她历时八年攻克世界难题,推动肠道菌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她参与制定共聚焦显微内镜胃癌前病变诊断的“齐鲁标准”,成为世界内镜学界接受的唯一以中国学术单位名称命名的技术标准;她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智能机器人”,为更微创、更精准的内镜治疗启航……
她就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主任左秀丽,从医三十载,她始终坚守初心,倾尽所能关爱帮助患者,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在消化疾病领域探索求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为解除患者病痛不懈努力着。
倾注医者仁心
左秀丽1986年进入山东医科大学学习,从初入这所百年学府时起,“博施济众 广智求真”的齐鲁医学精神便成为左秀丽的追求,做一名好医生成为深深植根于她心中的朴素理想。随后,她专攻消化系统疾病方向,一步步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当年选择披上白袍的初心很朴素,她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每当见到病人康复回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溢于言表。
可是她渐渐地发现,有时候尽了最大的努力却还是没能救回病人,为了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她决定继续学习深造,去求知去破解这些难题。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2007年左秀丽赴美国西北大学学习,“那时的学习是对我科研的启蒙,”左秀丽回忆说,接触到了国际先进的理念,让她重新理解了科研的意义。接下来,左秀丽先后到全球多家顶尖学府学习交流,国际视野逐渐拓展开来。2010年赴日本昭和大学国际胃肠内镜研修中心学习时,对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齐鲁医院消化科在李延青教授的带领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左秀丽学成归来,用她所学救治患者,同时潜心钻研科研事业。众所周知,临床医生是非常繁忙的,坐诊、查房、做胃镜、带学生等等,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但左秀丽仍然挤出时间去做科研,“一名医生能够诊断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科研则是对日常医疗工作的总结归纳和创新发展,一旦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则能治愈更多的病人。”
2013年,左秀丽晋升主任医师,2014年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获“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21年获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多年来,她丝毫不敢忘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倾心关爱帮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给予患者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为改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努力。经过不懈努力,左秀丽逐渐在功能性胃肠病、小肠疾病和胃肠道早癌的诊断治疗方面凸显自己的专业特长,带领团队走在了国内前列。在整个山东乃至全国,左秀丽的医术医德深受赞赏,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镜下妙手回春
小肠,被称作消化道中的“黑暗大陆”,是长度最长、表面积最大的部位,多年来一直是检查的盲区,小肠镜的问世可以说开辟了小肠疾病诊疗的全新领域。然而小肠冗长、肠壁薄、弯曲较多的特点使小肠镜操作成为消化科难度最高的技术之一,因此早期的小肠镜基本是双人甚至三人操作,但多人操作协调性差、难以完成很精细的动作,这成为小肠镜下病变治疗的重要障碍,很多同道对小肠镜技术都避而远之。但左秀丽越来越发现,这就是内镜医师最需要攻克的难关,也是她最喜欢的方向。
在攻克了一个个困难和瓶颈后,2009年左秀丽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单人单气囊小肠镜操作,后又把这项技术推广和发展到全国。此外,左秀丽带领齐鲁消化团队在小肠镜下微创治疗方面不断努力,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翻转 Meckel 憩室内镜下切除术、小肠镜下结石嵌顿碎石术、小肠血管硬化术等创新技术,让许多从前只能依靠外科手术的小肠疾病患者在更微创的内镜治疗下恢复健康。现在,“齐鲁小肠镜”已成为齐鲁消化的一张响亮名片,享誉全国,每年都有众多全国各地的医生到齐鲁医院进修学习,为我国小肠镜技术的发展及小肠疾病的诊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消化道肿瘤一直是消化科临床工作中的一大类重要疾病,“上医治未病”,左秀丽非常强调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治,这样才能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以早期胃癌为例,5年的生存率是90%以上,而等到有了明显症状才到医院就诊,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就到了胃癌进展期,这时候5年生存率大大降低。“通过胃肠镜检查就可以发现胃肠早期病变,这就是我们早期内镜筛查的重要性。”左秀丽介绍,根据国家的指南推荐意见,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建议做胃镜检查,同时在体检时要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这是导致我国胃癌高发病率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提高早期胃肠道肿瘤的内镜诊断准确度,齐鲁消化团队突破传统白光内镜筛查局限,在国内最早引进并开展了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技术,是将传统实验室桌面使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原理运用到胃镜和结肠镜的检查中,实现了内镜下“光学活检”,显著提高了消化道早期肿瘤检出率,目前齐鲁医院的共聚焦显微内镜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所制定的共聚焦内镜胃癌前病变诊断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被命名为“齐鲁标准”,这也是国际消化内镜领域第一个以中国医疗机构命名的诊断标准,被欧美国家广泛接受和应用。
科研另辟蹊径
在不断学习中求索,在探索创新中超越。为了攻克临床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左秀丽一直致力于开展深入的基础及临床医学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重点及省重大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临床上常常会出现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排便习惯不规则以及交替腹泻和便秘的患者,但是查体时又找不到病因和器质性病变,很多医院和大夫都纷纷表示束手无策。“可能是患了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 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一般认为 IBS是机体应激反应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左秀丽表示,团队为了解决 IBS 患者的痛苦,决定去探索这些未知。“肠道菌群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左秀丽表示,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大型神经网络,它控制着整个消化系统。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我们称之为肠 - 脑轴。一旦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肠道的功能状态也将改变,会通过肠 - 脑轴影响大脑的功能,称为菌 - 肠 - 脑轴。
左秀丽带领团队从这个角度出发,历时八年,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完成《IBS(肠易激综合征)脑 -肠互动异常发生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课题,揭示大脑、肠道和肠道菌群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 IBS 疾病的目的。目前,采用益生菌治疗 IBS 患者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
智能领跑前沿
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正在重构未来医疗。几年前你能想到,只要有5G 网络,就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双臂“智能机器人”为千里之外的患者做复杂精细的消化内镜手术吗?而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这项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有望变为现实。
2018年,由山东大学牵头,联合了上海交通大学等 10 家优势单位,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原则,申报的“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系统”研究项目获批并实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双臂“智能机器人”。该项目总预算2282万元,研究目标紧扣临床需求,通过研发接触安全、感知反馈、操控精准的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促进先进内镜手术的临床转化,以实现稳定、精确和安全的消化内镜手术,从而促进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技术推广,提升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水平。
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左秀丽有感而发,“此次研发的双臂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前期研发即将应用于临床的单臂机器人,它可以模拟人类双手的三角运动,更精准更安全地为患者手术。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有望为全国各地的消化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该项目的落地,展示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技术领跑学科前沿的实力,实现了我国消化内镜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新突破,更对促进医学进步贡献了重要力量。
执初心照亮科研求索之路,向未来领跑消化学科前沿。接下来,左秀丽将带领团队奋楫前行,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提升生活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来 源:党委宣传统战部
审 核:李 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