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凉快哪呆着去
来源:上海伦琴门诊部
"出大事了!
最近又多了一种死法——“热死”。"
进入7月,全国多地开启了“蒸烤模式”,因高温导致中暑甚至死亡的新闻接连出现,伦琴门诊部梳理公开报道发现,目前已有浙江、四川、福建、江苏、河南5省出现了热射病病例,其中2人因热射病死亡。
7月7日,重症中暑老人被送入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据红星新闻报道,7月1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收治了3名热射病转诊病人,其中一人因病情来势汹汹,多器官衰竭,在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就发生呼吸心脏骤停,虽经全力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
据温州网消息,7月9日,温医大附二院龙湾院区急诊接诊了一名人体核心温度高达42℃的热射病患者,经过急诊抢救后,至今还在急诊EICU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据温医大附二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统计,截至目前两家医院共接诊9例热射病患者。
7月13日,“热射病”更是多次冲上热搜。
虽然热射病致死的新闻报道有很多,但其实有很多人对其病情严重性认识不足。
不就是“中暑”,怎么就去世了?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当热量不能从体内排出时,每过5分钟,体温就会上升1℃,当体温超过43℃,很少有人存活。
1956年,由Minard.D提出,热射病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而发病,多发生于健康青年人、运动员和军人。劳力型热射病=热射病(重症中暑)+运动性横纹肌溶解,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发展速度快,死亡率更高,且高达80%。
人体是一个恒温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5±0.7)℃,当深部体温>41℃时,体内蛋白酶会发生变性,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膜稳定性变差,氧依赖代谢途径遭破坏,常伴随多系统衰竭。(想想水煮鸡蛋,由流动的蛋液到固体的蛋白蛋黄……)
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热射病。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非劳力性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六大误区”增加热射病死亡率
不认识重症中暑,不知道病情的演变过程,容易产生以下误区。
误区一:高热处理不及时
高热是热射病患者的头号杀手!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体温在41.6—42℃时,可持续45分钟—5小时。高热持续>42℃,超过2-4小时,常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如果热量不能及时从体内排出,每5分钟体温便会升高1℃,当体温高达43℃则存活率极低。
而很多人,仍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甚至超过本人的生理极限,要知道热和剧烈运动都会导致机体产热迅速增加(1℃/h),核心温度很快达到40℃以上。如果没有持续有效降温,高热对各器官的损害是致命的。
误区二:不是夏天,不会中暑
有这样一个病例,2017年3月3日,河南某特警在10公里越野中,外穿作训服,防弹背心,内着秋衣秋裤,在训练过程中倒下,紧急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
由此可见,中暑甚至热射病虽在夏季、高温天气下高发,但即使在其他季节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予以考虑,以免误诊。
误区三:非剧烈运动、非最高温,不会产生热射病
很多人以为:中暑,必须要高温下剧烈运动才会产生。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散热不好的情况下,即使温度湿度都没有很高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热射病。
误区四:降温未达标
传统的所谓“金标准”降温方法是将患者放入冷水或冰水里迅速降温。这种降温方式的弊端是着重于体表降温,并不代表核心温度下降,且体表降温易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此外,在转运过程中若没有重视对患者降温,核心温度很快又会回升。
所以降温,要降低核心温度,降温目标是:在0.5h内降至40℃,2h内降至38.5℃,并且注意在后续转运途中也需要降温。
误区五:以为清醒就好了
许多中暑患者对自身病情危险性认识不足,在昏迷后首次清醒时就自行离开,不知后续可能会因脑水肿或因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颅内出血而再度陷入昏迷,危及生命。
因此,医生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情况,观察时间要充分,观察期为24小时-1周。
误区六:没有尽早转入ICU
许多热射病患者都被留在急诊或者观察室观察,直到全身症状产生时,才转入ICU,往往为时已晚。热射病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可以累及多个系统,产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尽早转入ICU,能够系统地进行治疗,早期进行多器官功能的干预,能够降低死亡率。
热射病如此恐怖,应该如何防范?
热射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起到关键作用:热射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类似重症脓毒症,细胞因子介导了全身炎症反应。一旦全身炎症反应失控,产生级联反应式多器官功能障碍。
《现代中暑诊断治疗学》中显示:病死率随受损系统器官数目的增多而上升,至6个系统器官衰竭时,病死率达100%。
据2019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热射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有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而热射病,则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热射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基于热射病的特点,热射病的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热射病现场急救的六大关键:
1.立即脱离热环境,不论EHS还是CHS,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参训者立即停止训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散热。
2.快速测量体温,快速准确地测量体温是实现有效降温治疗的前提,在现场应快速测量核心温度而非体表温度,因为二者在重症患者中常常存在分离现象。
3.积极有效降温,第一步可以用凉水喷洒或向皮肤喷洒水雾同时配合持续扇风可以实现有效降温。对于EHS患者可以进行冷水浸泡的传导降温。同时也可以在散热较快的身体部位冰敷降温,但要注意冻伤的情况发生。若出现脱水的EHS患者,可以快速静脉输注4℃的冷盐水,同时也要注意检测核心温度,使其不低于38.5℃。
4.快速液体复苏,应在现场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首选外周较粗的静脉,建立外周双通道液路,优选套管针而非钢针,因后者不易固定。如有条件也可建立骨髓腔液路。输注液体首选含钠液体(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在补液的同时可补充丢失的盐分。
5.气道保护与氧疗,应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防止呕吐误吸。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禁止喂水。如已发生呕吐,应尽快清理口腔分泌物。对于大多数需要气道保护的热射病患者,应尽早留置气管插管;若现场无插管条件,应先用手法维持气道开放或置入口咽/鼻咽通气道,尽快呼叫救援团队。
6.控制抽搐,抽搐、躁动不仅干扰降温治疗,而且使产热和耗氧量增加,加剧神经系统损伤。现场控制抽搐、躁动非常关键,可给予镇静药物使患者保持镇静,防止舌咬伤等意外伤。
总而言之,大热天里最贴心的话就是:
哪凉快哪呆着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