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是早期肺癌最主要、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而手术切除是诊断早期肺癌、恶性结节的主要治疗方式。
针对早期发现的恶性结节,手术切除能够显著增加患者的预后生存,5 年生存率可达 80 至 100%。肺结节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除了与手术方式紧密相关,自身的护理及后续管理策略也同样重要。那么,对肺结节术后的患者来说,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几方面呢?又应该如何配合医生,以避免不必要的术后并发症发生呢?本期科普将针对肺结节患者术后可能遇到的相关并发症进行介绍,帮助梳理相关注意事项,以促进患者的身体更好恢复。
术后常见注意事项须知
胸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疼痛减轻、伤口愈合快等明显优势,那么胸腔镜术后观察、护理、处理同样重要。
01、术后主动咳嗽帮助肺功能尽早恢复
在结节切除术后初期,由于肺叶的通气量和交换气体功能减弱,加之其他因素如麻醉恢复期和疼痛等使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应该常规给予小流量的吸氧处理,后逐渐降低吸氧频率。同时,由于麻醉后术后的伤口疼痛不利于患者咳嗽,痰液等气道分泌物无法排出,可能会导致肺部的感染而致使恢复期延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鼓励并协助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并促进肺部的复张,同时应当定期翻身、家属帮忙拍背等协助方式,促进咳出。此外,术后通过雾化吸入的治疗方式也有利于湿化整个呼吸道并消炎解痛,活跃纤毛活动,诱发痰液咳出。
02、胸口疼痛,必要可采用止痛药止痛
患者术后感到胸口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口服镇痛药物,多数情况下,用点非甾体类药物(如西乐葆等)就可缓解。若疼痛不严重,则不建议用药,随着时间延长,疼痛会逐渐减轻。但或长期、或持续性加重的疼痛,即需要寻找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03、术后需要尽早下床,加强活动锻炼
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运动有利于肺功能恢复。通常建议患者术后 6 个小时即可开始在床上进行四肢锻炼,比如进行伸展及弯曲活动。建议患者第二天起,每日下床活动至少 3 次,早、中、晚各 1 次,活动量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机身情况而定。康复运动有利于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同时,可促进更多的肺泡扩张,利于肺膨胀,恢复肺功能。但在下床活动过程,需要家属陪同,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04、术后营养摄入
术后饮食同样讲究循序渐进, 从流质饮食开始,后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 。饮食上建议 多摄入高蛋白食物 ,例如肉、鱼、蛋、虾等,利于伤口的恢复和机体的补充,同时需要 搭配一些膳食纤维 ,例如青菜等,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避免便秘的发生。总之,根据自身情况, 保持清淡,忌辛辣 ,加强营养的补充。当然最重要的一点: 戒烟,同时远离二手烟环境 。
05、术后的随访管理
术后根据术后病理情况,需要和主治医生充分沟通,牢记后续的随访的时间间隔及注意事项等。 通常,前两年内每 6 个月随访 1 次 ,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胸部平扫 CT± 增强扫描、腹部 CT 或 B 超、肿瘤标志物等, 以后常规每年随访 1 次 。此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促进恢复、远离疾病的重要因素。 06 术后分子残留病灶(MRD)的检测 对于早期肺癌术后患者, 判断是否复发的关键方法,可通过检测 MRD 的状态进行判别 。MRD 是早期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传统影像学或实验学方法无法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方式可以发现的分子异常,对术后复发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通过循环肿瘤 DNA(ctDNA)作为提示 MRD 的分子指标逐渐投入到临床之中, ctDNA 能比肺癌术后的影像监测更早地预示着疾病的复发 ,为精准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宝贵依据。
总结:肺结节是早期肺癌最主要、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而手术切除是诊断早期肺癌、恶性结节的主要治疗方式。 随着肺癌筛查、监测的实施,肺结节的检出已相对不再是难事。据统计,超过 1 亿中国人为肺结节患者, 但肺部结节 95% 以上都是良性结节,肺结节良恶性评估仍是临床医生面临的巨大难题 。 当肺结节良恶性评估缺乏高效、精准的判断方法时,则 可能会引发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占用医疗资源、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各种问题 。参考前文中阐述的,既然通过液体活检的方式给术后复发监测已经成为现实 ,那么,在实施肺结节手术前,是否有途径能够实现更准确、高效,对患者更安全、友好的诊断方法,以避免患者经历非必要的切除手术,同时也降低患者有创活检或过度诊疗的概率呢? 当前,借由医学界和产业界的技术研究成果, 生物标志物联合影像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组学检测技术 ,已经能够实现进一步提高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为肺结节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也给患者的后续诊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案。 基于独家多组学技术成果, 泰莱生物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共同牵头发起了 MISSION 计划 (全称:Multi-omIcs claSSIfier for pulmOnary Nodules,即基于多组学的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山东省胸科医院等数十所三甲医院联合参与 ,旨在利用 基于影像组学、表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临床表型组学 等多组学技术,针对医学影像显示肺结节的患者进行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以 推进早期肺癌的诊断效率并帮助肺癌患者更早实施临床诊疗,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 。MISSION 计划 拥有目前我国该领域内最大(获得病理诊断结果)规模的临床研究队列 ,经过分析万例临床肺结节患者胸部 CT、血液中代谢物质及 cfDNA 羟甲基化水平数据,构建出了肺结节诊断多组学融合模型,并以此转化了斐盼安®(影像组学 + 代谢组学)、斐盼康®(影像组学 + 代谢组学 + 表观基因组学)两款产品, 可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提供高效、可靠的参照 ,针对早期肺癌临床诊疗, 包括肺癌早筛、早诊、性质判定、手术决策、预后评估等任务的优化与完善 可起到相当的作用。 针对恶性肺结节,手术切除可以将肿瘤细胞尽早地扼杀在摇篮之中,实现治愈的机会,随之而来的肺结节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患者需要面对的注意事项也同样至关重要。希望借由本文阐述的科普内容,可以给予患者更多参考,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肺癌的复发。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