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配置CT时,我们一定考虑拿这台机器做什么?是否需要开展高级检查?是否需要特殊科研支持?这决定了设备档次,也就决定了软硬件配置。。。
第142篇原创
2022
相约第725天
专注于医学影像领域技术、产品、关键零部件及行业分析的深度解读!
导语
拆解系列第8期:临床应用篇,从基本、高级、超高端三个角度解读使用者最关心的临床应用。
在经历了机架篇、X线系统篇、探测器篇、扫描床篇 、图像质量篇 、重建算法篇等6篇的铺垫后,终于迎来了最重要的临床应用篇。 如果说硬件决定了CT的档次,那软件就决定了CT的深度和广度。
1
档次决定临床应用
从硬件角度,目前CT市场主要分为3个档次:
1)16排档,包括16排、32/40排(32/40排CT能做的16排CT都能做),入门级CT,适合基层医院;
2)64排档,包括60排-63排、64/80排,中端CT,县域医院主力机型和三级医院的走量机型;
3)128排及以上档,包括128/160排、256/320排、双源CT、双层光谱CT(部分也可归为256排档(或称超高端CT)),高端CT,三甲医院主力机型,功能丰富。
设备档次决定CT临床应用,越高档次的CT,其临床应用也越丰富越复杂。此外,同档次的CT配置也不尽相同,尤其是超高端CT,各厂家还有独家应用。
在部署方面,一些功能搭载在操作台上,一些则依赖后处理工作站,有的功能则是二者兼而有之,甚至一些功能还需要引进AI等第三方软硬件。
在厂家提供的招标材料中,相比于硬件参数,临床应用软件的描述占据更大的篇幅,每个分项功能也描述得非常详细,客观上也加剧了用户选型的难度。
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化繁为简,让大家一目了然。根据设备档次,可将临床应用大致分为三个应用水平, 设备档次越高,其所具备的功能也是向下兼容的。
1)基础应用:通常称为基础包或三维包等;
2)高级应用:动脉血管成像CTA(包含冠脉CCTA),静脉血管成像CTV,结肠分析,肺结节,入门功能成像(灌注、能谱)
3)超高端应用:复杂困难的心脏冠脉成像,心肌灌注,多部位联合扫描,心、脑一站式成像,动态成像等,以及各厂家超高端CT搭载的独家功能。
不同档次的CT应用配置(原创)
对于配置软件,通常我们的心态是:“不管我用不用,反正都得给我”,这当然是很正常的。
随着临床需求的变化,有的软件采购回来后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由于收费和可及性问题,能谱在超高端CT上开展的都不多,主要满足部分科研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64排档CT上配置能谱功能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鉴于软件的价格其实并不便宜,建议医院理性决定,与其闲置不用,不如多换1年保修还更实在。
下面,我们对以上临床应用进行梳理和解析。
2
基础应用
所谓基础包,是指CT 扫描结束后最常使用的MPR(多平面重建)、CPR(曲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MinIP(最小密度投影)、表面三维SSD、三维容积漫游VRT,仿真内窥镜等功能,旨在帮助读片者观察解剖结构,从不同平面、曲面、甚至立体空间进行观察,帮助医生发现病灶,或者给临床一个全局视野。如今,这些功能已经成为了CT最基础的配置。
多平面重建MPR(来自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全息成像(全局光照,Global illumination)也在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CT成像技术。
所谓的“全息”即“全部信息”,指用投影方法记录并且再现被拍物体发出的光的全部信息。这是一种革命性3D/4D实时渲染技术,有助于实现更逼真的CT三维重建,为医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解剖结构信息,给临床以更直观的视觉感受,有助于更精确诊断和更全面评估手术方案。目前,已经有部分厂家在其64排及以上配套工作站上搭载该技术。
全息成像(来自互联网)
3
高级应用
这是CT最受关注的一部分,因为64排及以上CT的时间分辨率高,可以捕捉运动器官,是心血管、体部大血管动静脉检查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心脏成像需求驱动着CT档次的提升。
此外,64排档CT的设备也能开展能谱、灌注等功能成像,但受限于设备硬件条件(转速、探测器覆盖范围、能谱原理等),其功能成像仅仅是迈入了门槛。因此, 即使在64排档CT上部署了这些功能,开展也是不多的。
比如,64排CT做全脑灌注需要穿梭扫描,和宽体不动床扫描及双源快速穿梭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还比如,由于64排CT能谱CT在成像原理上(如两圈扫描、双束twin beam仅支持小螺距)有局限性,能实现的功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64排CT配置能谱功能,属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01
冠脉成像
目前,CCTA作为介入的“看门人”地位已经得到国际的公认。在很多共识和指南中,都强调冠脉成像的基本入门条件为64排CT,且对时间分辨率有一定要求。因此,冠脉成像及后处理能力是64排CT的主要关切点。
这一部分临床应用包括心脏分析(含钙化积分、冠脉分析、斑块分析、类IVUS、心功能)及首次通过法“心肌灌注”等。
心脏分析软件包(来自互联网)
在64排、128排及以上超高端CT上,心脏功能被着重关注,但是日常大多数的使用场景,仅存在于对钙化积分、冠脉狭窄、斑块等分析。在采购时,只要配备心脏成像软件包,上述应用就基本涵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超声的广泛应用,如飞利浦超声的Q lab等是评价射血分数等的实时无辐射重要手段,故CT就很少开展心功能。此外,腺苷等药物对患者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多数医院为了免责也很少开展CT心肌负荷灌注,而是交给LGE-MRI等手段去评价心肌,能提供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代谢和冠状动脉等信息 。
CT能量成像在心脏分析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光谱CT由于不依赖扫描前决策是否需要能谱扫描,可以回顾式地观察心肌碘图和水图,如果再增加延迟期扫描,也可以鉴别心肌水肿、陈旧梗死等。
此外,随着AI的应用,ct-FFR等冠脉辅助诊断已经较成熟,大大减轻了影像医生的工作负担。
冠脉AI(来自互联网)
02
其他血管成像
除冠脉以外的血管成像,如体部CTA以及CTV,也是CT高级应用中的重点之一,因为检查数量多、后处理耗时等,成为继冠脉成像后的第二大关切点。因此,很多厂家都提供专业血管分析软件,甚至还细分为头颈CTA、体部CTA等软件包,在采购时需要注意不同厂家的软件条目号,例如AVA、Angio、Neck-Brain等。
评价厂家的后处理工作站好坏,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对CTA后处理的评价,毕竟耗费了临床大量时间。比如,飞利浦星云系列,无需减影,只需要动脉期即可以提取头颈CTA而广受好评。
此外,AI的出现也着重解决了头颈CTA这一效率痛点,给使用者不错的体验,除一些先天畸形,变异血管AI识别还有待训练以外,绝大多数病例都可以得到快速诊断。
头颈CTA(来自互联网)
03
肺结节和结肠等
此外,肺结节和结肠也是比较常见的高级应用软件,经常作为单独条目出现在CT的配置文件中,主要搭载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软件条目号一般为Lung Nodule和Colon。
由于肺结节诊断更依赖医生对于轴位图像的观察,结节分析(提供倍增时间曲线)需要随访载入患者不同时期影像,就医流程等方面存在限制。不过, 随着肺结节、肺炎AI的引进,这类疾病的圈定和分析已经非常容易。
此外,结肠分析由于需要灌肠、排空、打气等,加之肠镜等手段取代,开展的越来越少。
肺结节AI(来自互联网)
4
超高端应用
由于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大,超高端CT在困难复杂心率冠脉成像、多部位联合扫描、一站式卒中、胸痛、肿瘤检查方面具备无可替代的优势。除前文提到的冠脉分析软件包外,该档次CT还包括:
1)动态心肌灌注(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静息与负荷,包含扫描端序列选件Dynamic myocardial scan;
2)一站式检查、TAVR、可变速扫描、多模式快速切换、炫速4D等多部位检查扫描方法选件;
3)高端能谱检查方法与后处理软件;
4)其他独家应用
其中,动态心肌灌注一般比较少选择(上一章已说明)。不过,对于一站式检查、多部位联合、大范围扫描则需要着重考察。
01
一站式、灌注、多部位联合
1) 一站式检查,包括卒中一站式、胸痛一站式、体部肿瘤一站式检查等,可以一次扫描得到各血管形态和组织灌注信息。以卒中一站式为例,可一次性对出血、缺血、罪犯血管、梗死区域、半暗带等进行评价。 虽然核磁的弥散对早期缺血梗死很敏感,但由于CT的速度优势,以及卒中中心24小时待机,CT仍是急性卒中检查的首选。
一站式卒中检查(来自互联网)
2) 灌注,在超高端CT上开展较多,以中枢神经灌注为例,通常是基于自身设备特性采用最大斜率法、奇异值分解SVD、SVD+等原理而研发,导致不同厂家采用的灌注原理存在差距,CBV、CBF、MTT、TTP、delay time等参数计算也没有统一标准。 导致图像的迁移性并不好,即A的图像在B的工作站上未必可以完全识别。近年来,又出现了贝叶斯算法灌注。因此, 灌注非常考验各厂家的“功力”,采购时不能仅停留在“有没有”,也要考察“好不好”。
3)多部位联合、大范围扫描,如今临床上对于大范围多部位的联合检查需求越来越高,比如心脑联扫、头颈+脑灌注、TAVR等。各厂家会根据机器硬件特点(宽体、双源等)配置不同扫描选件,比如西门子的Dynamic 4D,佳能的vHP可变速扫描,GE的多模式快速切换等,均旨在一次注射对比剂实现多部位的成像。
可变速扫描-胸痛三联征(来自互联网)
01
CT能量成像(能谱成像)
在超高端CT领域, CT能量成像是超级重点之一,因为超高端CT的能谱实现方案更为容易,甚至可以和灌注等功能成像结合。
目前, 能谱CT的主要痛点主要在开展的难易程度和收费问题,而双层光谱CT与光子计数CT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因为,他们开创了“非耗时协议”,在于不改变既往工作流程,能从任何常规CT扫描中获得能量成像数据,大大降低了CT能量成像的可及性难度,使能量成像能随时随地应用于全身。
关于能谱应用,目前已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应用,如结石分析、痛风分析、钙化斑块分析等。不过,上述应用其实是将能谱成像应用在不同部位的进行描述方法而已。
实际上,我们更需要关心能谱成像的底层技术,如单能级图MonoE keV(包含能级数)、能谱碘图、物质基图、能谱曲线、虚拟平扫、有效原子序数等。在临床应用中,是将上述技术有机结合进不同检查,从而形成了各部位的具体应用。此外,我们要考察能谱的成像速度,后处理方便程度等。
光谱CT的16个多参数技术(来自互联网)
03
独家应用
在超高端CT领域,已经出现宽体、双源、双层探测器、光子计数等多种CT技术路线,各厂家也有自己独特的软硬件配置。如GE的多模式快速切换联合扫描平台、GSI Pulmonary Perfusion能谱肺灌注等,西门子的Direct DE Angio双能血管减影、开源工作站等,飞利浦的光谱SBI数据包及各种光谱后处理工具,佳能的vHP可变速扫描以及 SURE Subtraction家族(柔性彩色成像、冠脉减影等)。
佳能CT柔性彩色成像(来自互联网)
5
小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日常工作中出场率高、满足各种临床需求的应用软件,完全可以满足每天的海量平扫,部分多期增强,CTA(含CCTA)、灌注等临床工作。
如今,我们已很习惯于“专机专用”,当我们配置CT时,我们一定考虑拿这台机器做什么?是否需要开展高级检查?是否需要特殊科研支持?这决定了设备档次,也就决定了软硬件配置。。。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