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基层院长眼中的“中医药人才突围之路”
基层中医院的再发展,某种意义上说,除了人才,还是人才。
人从哪来?6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给出了答案。
《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消息传导到全国各地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们将此看作是一个新的开端,在此之前,笼罩着基层中医院的是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传承与创新界限不清、中医药文化不突出的“四不”现象。
对于83万中医药人才而言,有了政策的明确要求后,向基层流动似乎有了更多保障和支持。但业内人士在接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采访时表示,目前,基层中医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中医院只有少数年龄较大的中医在从事中医诊疗活动。更严重的问题是后继乏人,我国每年有约20万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他们理应担负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任,但受制于工作条件、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多种现实因素,这些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基层中医院、中医馆难以引进人、留住人,中医药人员比例严重失调,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新需求。
《意见》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目前仍较难说清。但基层中医院似乎就需要这样一种信号,让他们在人才“易出难进”的现实中,获得更加充足的能量。
关于“基层中医药人才如何突围”,《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和5位不同地区的县中医院管理者聊了聊,在政策背后,他们有着更多细致的实践和思考。
在治疗项目中充分体现中医服务特色和价值 史立信—河北省清河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目前,困扰基层中医药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才质量差,受工作环境、职称晋升、工作和生活待遇等诸多方面影响,县级中医院要想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很困难,导致基层中医院人才普遍学历低、职称低的现象;二是人才供给不足且工作量大,中医人才培训少、周期少,规培以后的人员流失特别严重;三是县域居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看病只找老中医,这让年轻医生失去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四是中医治疗项目收费偏低,对于临床医生资深的医疗技术价值和专业技术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了相关从业人员的就业热情和积极性。
要想有所突破,可以在四点上下功夫:一是与中医药高校建立人才输送计划,明确基层的就业优势,职称晋升优势以及发展前景。对优秀的学生开通基层就业绿色通道,吸引优秀人才主动到基层就业;二是加强中医三级网络建设,切实做好帮扶工作,充分利用好上级医院的名科名医资源,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远程会诊,远程学习等多种渠道实现对基层医生的帮扶工作,带动基层医院成长。目前医联体建设多而不实,好多帮教都是流于形式;三是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提高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度,努力建设好一批医院重点专科,做好名医师带徒工作,打造名科、名医特色专长技术,同时要加大弘扬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文化修养,让中医药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四是中医的治疗收费项目要充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合理地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和项目。
对上用好对口帮扶,对下做实医共体 苟自明—陕西省宁强县中医医院院长
目前,我院的糖尿病、肝病、肾病、脾胃病、针灸、治未病都是陕西省省级重点专科;拥有6名国医大师继承人,市级名中医3人,还开设了名中医工作室、石学敏院士工作站等;与陕西省中医医院、汉中市3201医院签订对口帮扶责任书,在中医康复理疗科、急诊科、骨伤科、脑病科、肿瘤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突破。
“2019年,我们建成了陕西首家秦巴地区中药材标本馆,展示宁强县优质、名贵中药资源,还自主研发了中药制剂10余种;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方面,我们已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64项,其中:针刺、穴位埋线、小针刀、火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均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我院与8家镇(街)卫生院及所辖村卫生室组成了县域中医紧密型医共体。在医共体改革之初,总院共选派9名骨干医师到分院担任业务副院长,下派常驻医务人员46人。目前,各分院及村卫生室新开展中医适宜技术10种、4种以上,中医药服务占比43.5%,新增疾病诊疗病种20余种,下转病人156人。分院住院人数由36.1%提高到51.2%,县域内就诊率达90.6%。
加强远程医疗,拓展中医服务范围 石进军—安徽省宿松县中医院院长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县乡村三级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分布不均匀,优秀的中医药人员大多集中在县级中医院,而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普遍专业水平较低,专业的中药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老百姓在家门口无法得到更加优质、全面的中医药服务。
从我院的实践看,利用“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网络优势,打造县乡村一张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师可以适时将病人资料、中药处方通过互联网上传县中医院中医专家远程同步讨论与调整。有了这张网,老百姓不用跑到县城里,就能享受到我院中医专家的“一对一”专门服务,中医药临床服务在基层使用将更加广泛。
“十四五”期间,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闻到中药味,让基层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宿松县依托县中医院基层中医药龙头示范作用,铆足干劲,直面广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普遍存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中药饮片质量较差的现实,精准把脉,开出了疗效显著的“中药方”。一是方便看中医:支持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促进基层中医药技术落地生根;二是放心用中药:对中药饮片采购实行一体化管理,打造智慧中药房,保证中药质量;三是看上好中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远程医疗,拓展中医服务范围。
同工同酬,聘用和在编同“饭碗” 周建平—江西省上高县中医院党委书记
在上高县中医院,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聘请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西学中”开班到医院,免去医务人员去省城的时间,学费医院付;医务科开展的业务大学习要求人人过关考核;护理部的中医阶段性培训,号称魔鬼训练;中药房的“抓药竞赛”提升抓药精准水平;一对一的跟师学习,让中医经验得到传承和创新;每天查房的望闻问切、每周科室的中医病案讨论、每月职能科室中医指标的考核。
面对招聘不到年轻人的情况,我院组织党员带头,先把退休的老中医、老党员请来,组建国医堂,积极打造名中医学术团队,因为这些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动力。
为了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医院实行同工同酬,率先推出聘用和在编职工端相同“饭碗”。为激发年轻人干事业的劲头,对想当科主任的配给其3~5张床,发挥能力体现价值;对想当名医的就派出去学。2020年,医院通过筛选,派出了中医本(专)科业务骨干8人,输送33人次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南海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带回多项先进的中医技术,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格局。
精准对接,促进内涵建设中医人才培养 赵虹—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院长
问题是共性的,像中医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储备,中医药绩效改革不深入,中医院的中医药收入占比较低,大部分还是靠手术检查,中医药文化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增强,培养乡村中医医师,起点低,培养过程长等等......
这些问题背后都需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和支持,结合实际,我院确立了培养学科带头人、架构科室人才、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等举措,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学科带头人方面,设立湖州市卫健系统首家"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和10余个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名医带教、经方培训、学术传承等多种举措成功育励一批中医药优秀人才,包括浙江省名中医省基层名中医1人、省医坛新秀1人、湖州市青年名中医1人、浙江省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对象1人。
建设中医优势病种,完成93个病种实施中医临床路径,开展56个中医优势病种,就诊人次逐年递增,中药处方比例最高达60.43%、中药饮片使用率达84.44%。同时,骨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浙江省第五批县级医学龙头学科、浙江省中医药基层优势类重点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时拥有浙江省重点专科2个(肾病、骨伤)。
临床疗效方面,乳腺科作为湖州市重点专科,2021年良性肿瘤手术量全省二级中医医院排名第三,乳腺癌手术量翻倍增长。乳腺病中医特色明显,中医治疗率达到93.51%,且中医内治、外治并举,采取口服中药加"中医手法通乳",疗效显著,县域就诊率远超其他同级别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