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展示
第二届结直肠癌MDT大赛半决赛优秀病例展示
升结肠中分化腺癌并肝、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病例
MDT专家团队及病例来源: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结直肠癌MDT团队
病史
男,59岁,首诊时间:2020-05-24。
主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8天。
肝肾功能正常。
家族史无特殊。
CEA:1804μg/L;CA199:>1200U/ml。
ECOG PS评分:1分。
基因检测:拒绝。
腹盆腔内CT检查(2020-05-25)
描述:
1.回肠末端至回盲部肠壁增厚并强化,考虑恶性肿瘤性病变,拟肠癌可能性大,病灶累及阑尾根部、突破浆膜层、伴周围系膜淋巴结转移及肝内多发转移,建议治疗后复查。
2.肝右前叶及左内叶近包膜下强化灶,拟异常灌注与血管瘤相鉴别,建议复查;右肾小囊肿,前列腺钙化,盆腔少量积液。
3.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多发粥样斑块形成,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管腔轻度狭窄。
4.患者的肝转移的病灶数目>30个。
全身PET-CT检查(2020-05-27)
影像诊断:
1.回盲部恶性肿瘤(结肠癌?),病灶突破浆膜层并侵犯周围系膜,累及回肠末端,阑尾根部。
2.回盲部周围系膜、肠系膜根部、腹膜后、盆腔系膜区多发淋巴结转移;盆腔肠旁多发转移。
3.肝内广泛转移;双肺转移。
4.肝门区小淋巴结,FDG代谢轻度增高;肝S4小钙化;肝S4良性病变(囊肿?);肝内局部胆管轻度扩张;左下肺少许炎症;右肾囊肿;左肾小结石;前列腺钙化;盆腔少量积液。
电子肠镜检查(2020-06-01)
影像诊断:
1.升结肠肿物(待病理)。
2.建议:活检组织送病理,结核病例诊治。
肠镜活检病理(2020-06-02)
免疫组化:
MLH1(+),MSH2(+),MSH6(+),PMS2(+),Her-2(-)。
第一次MDT
目前诊断:
1.升结肠中分化腺癌并肝、双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4bN+M1b IVb期,pMMR);
2.肠梗阻;
3.经保守治疗后肠梗阻症状缓解;
4.基因状态未知。
治疗目标:姑息治疗--延长生存,改善生存质量;
治疗策略:双药化疗+靶向(贝伐珠单抗)。
治疗经过
2020-06-09予mFOLFOX6方案化疗1程;
2020-06-24至2020-09-22mFOLFOX6+贝伐珠单抗治疗7程。
4程化疗后
2020-05-25与2020-08-03肝CT对比,经历四个疗程后复查,肝的多发病灶明显缩小及减少。
2020-05-25与2020-08-03肺CT对比,肺内的病灶有所缩小。
8程化疗后
2020-05-25与2020-08-03肝CT对比,肝内的病灶出现进一步的减少及缩小,残留个别的小病灶。
2020-05-25与2020-08-03肠CT对比,原发病灶出现明显退缩。
肿瘤标志物
疗效评价:
2020-05-24 CEA:1804μg/L;CA199:>1200U/ml
2020-08-06 CEA:223.7μg/L;CA199:223.8U/ml(4程化疗后)
2020-10-14 CEA:8.96μg/L;CA199:21.86U/ml(8程化疗后)
总体疗效评价:PR
第二次MDT
肿瘤特征:
1.原发灶未达CR,但肺部及淋巴结病灶未见显示;
2.肝内病灶明显减少/缩小,可以通过术中RFA达到NED。
诊疗策略:
1.治疗前复查肠镜及普美显肝MRI检查;
2.建议考虑手术治疗:原发灶切除+肝切除/RFA;
3.末次贝伐珠单抗为9月22日,手术前暂停6周,继续单纯化疗。
治疗经过:
2020-10-16、11-04停用贝伐珠单抗,予mFOLFOX6化疗2程;
2020-11-05 CEA、CA199:正常。
复查结果
肝脏普美显MRI(2020-11-27)
肝S3、4、5、7数个结节,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肝内另见数个小囊性灶,考虑囊肿可能。
肠镜检查(2020-11-30)
结果显示肠癌化疗后改变,结肠多发息肉。
活检病理检查
未看到明显肿瘤证据,考虑炎性息肉。
后续治疗
因临近春节,2021-01-22开始口服卡培他滨化疗1程。
复查结果
肝脏普美显MRI(2021-02-22)
肝S3、4、5、7数个结节,考虑转移瘤可能性大,较前缩小。肝内另见数个小囊性灶,考虑囊肿可能。
后续治疗
2021-03-05 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肝转移瘤切除+术中微波消融术”。
术中探查:进镜探查盆腔未见明显占位。腹膜、网膜及肠系膜未见转移淋巴结。肿瘤位于回盲部,大小约4cm*3cm,质地硬,肉眼未侵及浆膜层。术中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示肝内多发转移灶,共6个,大小约0.3*0.3cm至2*2cm,手术切除2枚,其余术中消融(S4/8、S5、S7),R0切除。
术后病理(2021-03-12)
原发灶和淋巴结、肝脏转移灶切除后未见肿瘤残留,患者达到pCR。
第三次MDT
诊疗策略:
鉴于术前肿瘤负荷较重,建议手术后继续卡培他滨治疗3-6个月
后续治疗:
2021-04-29开始予卡培他滨单药口服化疗4程;
出现3度HFS停药。
随访
CT(2021-06-29)
右肺显示一个很小的结节,较前无明显变化。肝内病灶没有明显的肿瘤表现
CT(2022-03-21)
基本没有明确的肿瘤表现。
肿瘤标志物
2021-07-01 CEA:3.7μg/L;CA199:6.59U/ml
2021-10-21 CEA:1.73μg/L;CA199:3.98U/ml
2022-03-21 CEA:2.37μg/L;CA199:3.48U/ml
2022-06-02 CEA:3.17μg/L;CA199:3.07U/ml
小结
专家提问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德庆教授:
MDT需要团队协作,在展示时最好由各科医生给出循证医学证据,解释每一步临床决策的原因,以还原多学科的讨论过程,这一点需要注意。我提两个问题,首先,如果考虑给予晚期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需要RAS基因状态的检测结果指导的,但病人的病理报告里并未包含RAS状态检测,请问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而没有做此项检测?第二个问题,汇报中并未展示MMR状态、MSI状态的结果。尽管免疫组化是常规结果,MMR状态defection。如果考虑对晚期病人进行免疫治疗,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因为这两个结果将决定后续治疗药物选择。如果结果为MSI-H,那么治疗方向可能要彻底改变。
MDT团队:首先,在术后病理检查方面,我们医院病理科没有常规做RAS基因PCR检测,而是进行MMR免疫组化检测。这位患者的MMR四种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为pMMR。从免疫组化来看,患者不是dMMR状态,所以首选免疫治疗。另外,由于目前我们医院基因检测是需要外送的,对患者而言存在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患者没有同意进行基因检测。
江门市中心医院赵景林教授:
第一个问题:患者初诊发现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得到缓解,但后面的化疗中使用了贝伐珠单抗这种有可能引起穿孔的药物,这种情况下是选择先预防解除梗阻,还是直接进行化疗,能否分享你们团队的经验?第二个问题:患者经过转化治疗后效果较好,根据影像学分析可以考虑做到NED,这时候你们是如何选择手术时机的?
MDT团队:这位患者在初诊时检查出肠梗阻,但后面做肠镜检查时,发现肠镜能够顺利通过并能看到肿物并未完全堵住肠腔,考虑是不完全梗阻。如果这位患者是完全梗阻的状态,那么治疗策略可能会发生改变。由于患者是不完全梗阻,在第一次化疗时,我们没有使用贝伐珠单抗,并在用药期间继续观察患者,第二次化疗才加上贝伐珠单抗,这是我们当时的考量。
MDT团队肛肠外科郭校锡主任补充:这位病人以肠梗阻的主诉和症状体征入院,简单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肠镜下看到的肿物更多是以肿块型为主,且肠镜进入盲肠肠腔、升结肠肠腔都可以顺利通过。临床上许多右半结肠癌的病人不一定出现梗阻,梗阻更多是以巨块型、包块型的肿物为主,明显狭窄、完全梗死的情况都比较少见。如果经过保守治疗实在无法解决梗阻,那么可以进行简单的手术处理,也可以先对原发灶进行局部处理如做右半结肠吻合,这种处理可行且安全性较高。但病人保守治疗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所以要回归到病人的全身状态来制定策略,而不是单纯地围绕肠梗阻、原发灶进行治疗。对于肝转移灶,第一次MDT讨论后治疗策略是姑息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为主。经过第四、八程化疗后进行复查,我们惊喜地发现肝转移灶、肺转移灶、原发灶、腹膜后病灶都有降期缩小,因此我们开始考虑患者达到NED的可能性。因为影像学显示患者很多病灶都消失了,这就使得原本不可切除的肝转灶可能得以进行局部处理,如手术、射频消融,所以我们请了肝胆外科王主任评估该肝转灶是不是手术禁忌的区域。如果可行的话,我们就制定策略在手术当中一并处理肝转灶。
MDT团队肝胆外科王峰杰主任补充:患者初次检查发现肝转灶30处,并不属于潜在可切除的病人,但后期患者化疗效果特别好,达到PR。经过MDT讨论,我们才考虑了肝转灶可切除的可能性。其次,这位患者始终没做基因检测,这是非常大的遗憾。临床上有5-7%的患者是BRAF基因突变,这类患者的肝转灶切除效果极差,复发几率极高,我们一般会在术前谈话时谨慎告知患者。关于手术时机,患者在经过八周期化疗后,影像学可见的肝转灶是6个,术中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也发现是6个。关于具体何时切除病灶,我们科的经验是能等待越久越好,即达到PR的3到6个月后,尽量不要过早干预,因为等待时间越长,病灶越稳定,手术效果越好。
MDT团队:手术时机问题与内科治疗的疗程有关。一般这类晚期患者,疗效最大化是八个疗程左右,所以我们选择八个疗程后对病人进行评估。另外虽然没有进行基因检测,但是我们从这位患者整个治疗过程的生物学行为看,他应该不是BRAF突变肠癌患者,因为BRAF突变的肠癌患者特点是生物学行为、治疗效果、干预效果非常差。再从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对药物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不是V600E突变。另外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这位患者是pMMR,免疫组化和MSI基因检测一致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暂时不考虑患者是MSI-H状态。因此整个治疗过程还是符合MSS肠癌的治疗方案。
粤北人民医院张涛教授:
如果这位患者肝脏的病灶没有缩小、减少,团队是否还考虑进行手术?
MDT团队:一般认为若患者肝转灶有10个以上,那么治疗效果会非常差。所以我们进行化疗的第一个目的是筛选,第二个目的是等待,即经过筛选的病人等待越久,持续缓解时间越长,那么外科手术的干预效果越好。而一些结肠癌肝转移病人在化疗后效果很好,这是因为而如果肝脏病灶没有减少缩小,那就考虑术中进行射频微波,因为微波的能量大,射频范围大,消融效果彻底。但大面积的射频会导致胆管损伤、胆汁瘤、肝脓肿等,而我们知道,肿瘤患者一旦出现并发症将会加速肿瘤复发,因此我们一般也不会做超过5个或者8个病灶的射频。
专家点评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德庆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德庆教授点评:这个病例从最近的复查情况来看,的确是达到了影像学上没有肿瘤复发的表现,治疗效果很好。但在诊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遗憾的地方,如最大的遗憾是未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其次,初诊第一次CT检查发现患者多处肝转移灶,当时没有加做核磁共振,后来是在化疗后手术前才做了核磁共振评估。按照指南,对于这类肝转灶,使用核磁共振普美显效果会更好,原因在于它更清晰,对比度强,可以更好地鉴别囊肿与转移灶。术后该病例做核磁共振时发现除了几个转移灶之外,更多的是小囊肿。从患者第一次CT结果来看,病灶大多很小,CT是可能将一些小的囊肿误判为转移灶的,而影像学医生对此并没有非常肯定或提出质疑。当时如果能够进行核磁共振这么一个对比性的检查,那么对后续的疗效判断可能会更为准确。再者,并未看到团队对消失的肝转移灶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尽管最后超声检查发现转移灶从原本的30个减少到几个,消失的二十几个病灶有可能是已经完全消失,但根据目前肝转移的研究来看,“消失的病灶”约7成到8成是会复发的,也就是说这位病人有高风险复发几率,那么针对这位患者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强度是不够的。另外,在进行肝转灶手术前,没有看到肝胆外科进行充分的残肝体积比测算以及肝功能评估。这些是整个很成功的病例背景下存在的遗憾。如果说再回过头去做一份规范的病例,那么最初对肿瘤状态的评估是尤为重要的。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编辑:杜燕旋
实习编辑:黄绮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