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又出,外资械企国产化成唯一选择?
来源:众成医械
作者:金龙
近日,一份关于“开展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的国务院文件新规在行业引发讨论,新规提出,在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采取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同等政策,按照有关规定对科研急需的进口采购采取更灵活便利的采购方式,简化审批流程和申请材料。 有业内人士解读认为, “及时调整推进国产替代化政策同时产生的部分负面影响”。据众成数科了解,就在上月底,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化“放管服”,加大企业帮扶。 国产替代化政策和进口产品论证走向平衡博弈?
01
国产替代汹涌推进
按照去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都有明确要求。 “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采购范围覆盖监护仪、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多个品类。” 甚至在此后的各地政策下,“未经批准不得采购进口产品” 已渐成共识,可以说进一步压缩了进口设备尤其是高价设备仪器的市场空间。 据众成数科统计,2017-2021年期间,国产化率高于50%的品种数量逐年增长,从2017年810项增至2021年907项,近5年进口替代优势品类复合增长率为2.87%。 数据来源:JOINCHAIN® 众成数科 以影像设备为例,在三甲医院的产品国产替代之路上,从普通的X光机国产化,到超声机,再到核磁共振,政策极大地加速了替代进程。公立医院在采购医械设备仪器时,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他们需要更充分的理由才能完成进口论证,采购进口设备。 有国外进口设备代理商不止一次表达焦虑:“有部分进口产品进不了名录,进了名录的审批周期也比较长”。
02
国产替代留了个“口子”
在当前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医械设备国产化对完善高端设备产业链意义重大,但在国产替代化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各地发布“进口医疗设备清单”,相继收紧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和数量,在论证标准和适用场景的相对模糊情况下,审批周期被逐渐拉长,影响了正常的科研任务开展和临床应用需求。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各地医疗机构临床水平差异较大,对设备仪器的需求各有不同,相对价格差异,大医院更看重设备的可靠性和便利性,宁可花高价买进口的高档设备,就是希望影像能更清楚一点,检测水平更高一点。 从各地实践来看,各地政策也“留了个口子”,进口设备一般代指的是“进口的产品”,而并不是指国外品牌。对于外资来说,即使“大”医院的市场份额逐年递减已成定局,但积极推进本土化策略,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03
推进产业链本土化
在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前有阿斯利康签约成都高新区产业基地,后有西门子发布全新“国智创新”本土化战略,正式宣告以一家“中国公司”身份,深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 在降低成本以求和国产品牌在中低端市场保持竞争的同时,采用国内的人工、国内的零配件生产,供应给国内的用户,并在国内拿产品注册证,外资也希望在进医院时,能得到和“国产”相同的待遇。 外资创新能力上的相对优势,加上在地化的科研转化,未来国产厂商与外资品牌的拉锯战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目前,“国外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设备,现在还没有得到政策层面的明确是不是国产,所以这也是外企一直在做工作的地方。”
最后: 公立医院市场的这场攻防战中,目前,外资和国产品牌还处于微妙的平衡,外资如何做出战略布局,是跟本土企业创新合作达成进一步的本土化战略,还是战略性后退,仅仅保留部分高端市场?国产品牌的破局者又会何时出现,如何出现,整个行业都在拭目以待。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