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采样员供过于求,多地医护人员采样时中暑晕倒,两难境地如何破局?
关于核酸检测热过后的“冷思考”。
日前,相关媒体获悉,陕西岐山县卫健局微信公号日前刊文披露,7月4日,岐山县医院一职工在核酸采样时中暑晕倒,被120紧急送至急诊科就诊。
随着高温、高湿度天气的来临,近期,全国多地陆续报道了医务工作者高温下核酸采样的消息。据相关媒体披露数据显示,防护服下的体感温度或可达到64℃!与此同时,专业的核酸采样人员竟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市场“求职”境况。薪水下滑、岗位竞争激烈等问题困扰着他们。
核酸检测因何走入两难境地?我们或许可以从这4项冷思考中找到破局的“锤子”。
No.1核酸采样人员从“风口”到“没落”
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有消息称,此前日薪1000元都招不到核酸采样人员,现在已经供过于求,还需要排队上岗,收入也有所下滑。综合各大招聘平台上几大主要城市情况来看,核酸采样员薪水的结算方式有月结和周结,一般是一天400多元至500元,月薪从6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
此前,在很多城市建立15分钟常态化核酸检测圈的大背景下,每个核酸检测亭要求配备3~4名工作人员,同时,应常态化核酸检测不得占用医疗资源的要求,各地开始招聘、培训专业的核酸采样人员。巨大的人才需求冲入市场,造成了行业的“虚假繁荣”,不少有求职需求的人员将目光投向这一“新兴行业”。可以说,核酸采样人员供过于求的境遇自此埋下伏笔。而随着全国疫情不断稳中向好发展,没有疫情发生的非特大型城市和地区没有必要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因此,核酸采样人员队伍的“冗余”就这样产生了。
No.2“第三方机构”的招聘方,增加了招聘工作的不可控性
深究造成核酸采样人员供过于求的原因,其中一个关键点不得不谈——很多第三方机构招聘方,增加了招聘工作的不可控性。调查发现,原则上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持有护士证或者严格培训2~3周,但第三方招聘可能简化了招聘流程,让应聘人员简单培训半天后就可上岗。有些人甚至完全没有医学背景,仅仅靠“交培训费”、“认识招聘人员”,就顺利上了岗。这些“非正常操作”造成了大量所谓的核酸采样人员“持证上岗”,看似充实了核酸采样人员队伍,实则造成了后续的诸多问题。
No.3医护人员不能功成身退?原因在于...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核酸采样任务首先落在了医护人员的肩上,国家和各地政府通过培养专业核酸采样人员、释放市场活力、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等措施,其初心是为医护人员减负,保障医护人员的合理休息。
然而,上文的“培训乱象”揭开了资本驱动下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弊端,曾有业内人士直言:“哪怕是在常态化的核酸检测环境下,核酸采样员不论从专业还是技能方面,都无法与医院的医护人员相比,也担不起高薪的重担,更是个不长久的岗位。”
这一观点阐释了医护人员未能成功退出核酸检测行列的根本原因,也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敲响行业整顿的警钟。其实,为尽可能减轻医护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做了许多工作和努力,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卫健委几度调整核酸检测要求;从各级政府部门角度上来说,各地协同多部门,在做好国家要求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发放防疫补贴、优化防疫工作环境等工作,切实为医护人员考虑。
但是,核酸采样不到位,核酸检测“假阴性”、“假阳性”事件频发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更是对全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挑战。因此,如何确保核酸检测高效、准确、有序进行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No.4如何真正将医护人员解放出来?这里有3点建议!
1、集中统筹医疗资源
针对有的地区医护人员中暑晕倒,有的地区核酸采样人员供过于求的问题,各地应加强沟通,协防联动,将需求摆在明面上,将全国医疗力量统筹规划,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将医疗力量和专业人才送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上去。
2、严查第三方机构
为杜绝第三方机构“搅乱”市场准入标准这一行业乱象,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资格审查,并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招聘人员具备相关资格,保证培训质量,综合提升核酸采样人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3、减轻基层医护人员核酸工作压力
不难发现,自疫情暴发以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承担了核酸筛查的大部分工作任务,这是因其机构性质决定的,但同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防疫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其核酸检测工作的开展不仅有赖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还与其人力资源配备、人员能力、采样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有直接联系。
因此,要想将医护人员真正从核酸采样、检测工作中解放出来,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估各基层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增派人手、组织培训、配备硬件设施等工作需求缺一不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