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华西门诊部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医学会下属的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团结、动员四川省广大门诊管理者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门诊管理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进步。
每一天,去往医院的路,总有不同的人经过,脚步匆匆,心怀希望。
华西门诊人懂得,每一位脚步匆匆的患者和家属眼中的渴望。
日复一日,片刻朝暮,分秒时间,百年华西,见证了几代门诊人的步履不停,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些门诊人讲述华西医院的门诊故事。
01、八十年代
1942年,门诊部建成开业,当时的门诊大楼就是今天的行政楼。
50年代,大学医院更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川医),获政府拨款后完成了又一次大规模基础建设,为今天华西医院医疗院区的规模、布局奠定了基础。俯瞰当时华西医院医疗院区全景,左边是外科大楼(1959年修建),右侧是内科大楼(1954年修建),正前方是门诊大楼(1955年修建),中间是花园、小桥流水。
医院老门诊大楼正面(建于1955年)
医疗院区全景俯瞰图(于1980年代、长线局电信塔拍摄)
改革开放春风起,八十年代,我们在现第四住院部那个位置的门诊大楼开诊了。
那时候是这样挂号的:多个挂号员人手一个方形的号签板板,上面钉放了4排号签,号签是一式两联、纯手工制作的。患者交了挂号费,挂号员手撕号签,盖章后发放患者联。
老挂号员回忆,“每天我们要做2000多个号签,这些都要在看诊前一天加班加点做好,生怕两联搞错,我们手里撕剩的存根联和医生看诊收到的号签就是当时看诊对账的唯一凭证。要说那个时候最怕什么,大家最怕的是夏天,天气一热就忍不住想吹风扇,但风扇一吹号签就会满天飞,所以只能靠意志抵抗闷热,大家脸上都‘油爆爆’的、身上都汗流浃背的。”
02、九十年代
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华西医院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条件、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开展新技术,使医疗水平、质效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的国家级诊疗中心,医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部分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0年以来,华西医院门急诊量逐年提升。1996年,开始探索门诊预约挂号模式。预约挂号的设想起源于《健康报》的一篇报道,我们学以致用,借鉴香港医院的经验,尝试推行了预约电话卡,每张卡可预约6次,提前电话预约,方便患者就诊。”刘姿说(1998.05—2015.10先后任门诊部党支部、门诊医技党总支书记)。
03、新纪元
2000年,当时日均门急诊量达6000人次,华西医院又开始推行电脑挂号系统。炎热的夏天,大家掀起了一股学习五笔打字的热潮,也迎来了一丝风扇的清凉。新纪元,我们厚积薄发,在医疗服务、应急救援、医疗改革等方面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门诊大楼(第一门诊大楼,2005年投入使用)
1、医疗服务:专科分区,专科专病挂号
2000年以来,华西医院在国内率先打破以内外科治疗手段来分配医疗空间的传统方式,把相关学科安排在相邻近的建筑空间之内,如心脏内科、心脏外科门诊分为一区,肾脏内科、泌尿外科门诊分为一区,从空间上完成了病房和门诊按系统疾病为中心的集结。从此,内科、外科大楼的名称在我院成为历史。这种医疗空间的分配有效地推进了多学科的实质性交叉融合。2008年3月20日,《健康报》头版头条发表《吹响学科集结号》的长篇通讯,把这一创新推向了全国。
“同样是2000年,骨科在全国率先开展高级医生亚专业精细划分,由当年的6个亚专业逐步细分,到2012年有18个亚专业或者病种,全院各科也在骨科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推广,后来为国内许多医院效仿。亚专业细分,医生跟着患者走,解决了临床科室所谓‘一把刀’的许多问题,为更多医生成为专病‘一把刀’提供了成长机会和平台;门诊挂号也更趋向于专科专病化,患者精准就诊,推动了收治患者管理模式的发展;由于病种的聚集效应,医生的知名度和临床学科水平在全国迅速提高。”何晓俐回忆(2005.10—2022.05,任门诊部科护士长)。
2、医疗改革:预约挂号
1996年华西医院探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历经十几年实践,到2009年实现了全部号源开放预约,预约挂号量达门诊量的50.1%,预约比例位列全国前茅。
2009年,当时的李为民常务副院长在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华西医院完善门诊预约服务体系、开展实名制预约服务工作的做法,同年《健康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先后刊发文章充分肯定并推广我院经验。当年我院还举办卫生部预约诊疗服务管理培训班,来自全国80余家大型医院院长到华西进行深入学习与交流。
当时的李为民常务副院长在卫生部
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介绍(2009年)
举办卫生部预约诊疗服务管理培训班(2009年)
全国80余家大型医院院长到我院现场参观(2009年)
04、2010
坚持创新,积极探索医疗服务“华西模式”,深耕医疗服务。从201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省外患者就诊绿色通道、疑难疾病会诊、多学科联合门诊、门诊重大阳性检查结果患者就诊绿色通道等便民服务项目,健全危急重症救治体系,优化医联体内连续医疗服务;我们锐意进取,完善日间医疗服务供给,创新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区域就诊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目前门诊部设专科、专病门诊250余种,最高日门诊量超2万人次。
1、深耕医疗服务:城市医疗服务联盟,三位一体门诊疑难重症诊疗平台
201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成都市成华区委区政府签订“华西—成华城市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合作协议。
运行1年后的数据显示,成华区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同期增长68.19%,满意度高达92.7%。仅2016年后三个月,联盟共计为成华区患者提供上转华西医院入院预约等服务120人次,下转服务253人次,网络联合门诊服务222人次。初步形成“首诊在基层、转诊大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诊疗的成华路径。
签订“华西—成华城市
区域医疗服务联盟”合作协议(2016年)
饶莉(2015.03—2020.12任门诊部主任)回忆:“自2015年以来,为实现疑难重症患者方便快捷高质量就医,促进疑难重症诊治专业人才培养及建设,门诊部积极响应号召,牵头搭建‘三位一体’疑难重症诊疗平台,建立疑难疾病会诊及多学科联合门诊、重大阳性检查结果及重大疾病患者绿色就诊通道(2016年)、罕见病诊治中心(2016年),联合临床医技科室和众多部门携手服务患者,提高疑难重症患者帮扶力度。”
入院服务、分诊服务等一系列的创新医疗服务项目在国家卫健委等主办的国家级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国擂台赛、教育部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中佳绩频传,受到上级部门、患者、媒体多方肯定。
2、精细化管理:门诊采血,分层级就诊体系,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
2010年以来,医院推进精细化管理,建立便民门诊、通科门诊、专科普通门诊、专科门诊、多学科联合门诊、教授团队门诊、网络门诊等,完善初诊-分诊-复诊无缝衔接的分层级就诊体系,有效分流疏导门诊患者,缩短了患者排队挂号和候诊的时间,提高患者在我院就诊的可及性效率,也保证了诊疗的安全有效。
采血大厅窗口改善前后对比图
2015年1月,为改善患者采血等待时间长、采血环境差、温馨提示标识缺乏、护士采血人员欠缺的现状,门诊部积极开展门诊采血精细化管理专项工作。六个月以后(2015年6月),高峰时段采血最长排队已由原来的74人降至23人,病人排队等候时间最长由原来的2小时降至30分钟,极大地缓解了原采血大厅拥堵的状况。
四川省医学会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合影(2018年)
为提升全省门诊管理水平, 2018年11月15日,华西门诊部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医学会下属的门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进一步团结、动员四川省广大门诊管理者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推动门诊管理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进步。
05、2020
1、抗击疫情:三级预检分诊,就医秩序井然,互联网医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门诊人“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院领导的带领下组建门诊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第一时间筹备开展单进单出的人流动线管理,避免交叉感染,调配门诊人力资源,进一步落实门诊三级预检分诊体系、控制门诊人流量方案、门诊通道改造、门诊患者宣传引导方案、加强院内院外信息公示等。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我院门诊如期开诊,当日门诊量达3396人次,整体机制运行良好,秩序井然,准确排查、精准诊断,筛查发热患者7人,确保门诊工作高效调度运转与质量安全。党群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力确保“四个畅通”,做实做细三级预检分诊,确保患者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
2020年大年初四门诊开诊
同年,隶属门诊管理的互联网医院办公室在医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运行,线上诊疗的开通为因疫情不能线下就诊的患者打通华西医院就诊的“时空壁垒”。
2、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零感染,惠民项目,多举措发展
门诊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落地“三通道”“三级预检分诊”防控机制,确保患者零漏诊、医务人员零感染。为进一步方便广大患者,门诊部创新推进惠民项目,实现号源、检查、入院等多环节预约,建设疑难危重复杂罕见疾病 “绿色通道”,推动互联网医院全链条服务,举办“健康大小讲堂”,建设科普矩阵。
“此外,四川省门诊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并挂靠我院;华西罕见病中心改建为华西罕见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创了‘线上-线下、华西-社区’联合、‘华西党员百人义诊,线上线下共办实事’义诊模式”,万智介绍(2021.01至今任门诊部主任)。
3、始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患者+互联网医疗全流程服务
现在,华西医院门诊年服务患者约700万人次,做到了统筹疫情防控和正常诊疗;实现挂号、检查、入院等多环节预约,预约率95%以上;建设疑难危重复杂罕见疾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年使用约5万人次;构建门诊患者分层分级智能应答管理平台,推动互联网医疗全流程服务,开展近90个病种的慢病连续管理项目,让慢病患者全程有保障,多举措助力老龄患者便捷就医,助力智慧医院建设;开设“健康大小讲堂”,受益人次近400万。
扬帆再启航,续谱新篇章。华西门诊人依然在深刻思考、凝心聚智、砥砺前行,期望绘制出一幅能顺应医疗改革新局面、医院发展新方向的发展航程图,引领门诊部随“华西号”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细化管理部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