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胶质瘤是怎么引起的?

2022-07-14 14:09

尽管胶质瘤发病原因不能确定,但仍有一些可能的诱发因素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特点已被发现。

脑部胶质瘤是一种在人群中并不十分常见的疾病,脑部胶质瘤是一种原发性的颅内肿瘤,主要在大脑和胶质组织中出现,占恶性脑肿瘤的81%,会导致显著的死亡率和发病率。

常用手机打电话易引发脑瘤;手机“陪睡”是恶性脑瘤的危险因素;微波炉幅射高,治癌风险大,用多了得脑瘤……

以上这些常见的网上流行的说法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手机、微波炉乃至电脑等真的如此危险会引发脑瘤吗?这样的说法有什么科学依据吗?脑瘤的发病到底和什么相关?到底是哪些因素诱发了这种动辄轻易夺人生命的可怕病魔?    72621657520678090电离辐射才致癌 

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除了手机、电脑、微波炉、wifi信号等能产生辐射,很多东西都能产生辐射。理论上,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是辐射源,包括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出辐射。我们每天晒太阳,阳光也会产生辐射。

那什么辐射是安全的,什么辐射会致癌呢?关键就在于辐射能量的高低。根据能量高低,辐射可以分为两大类: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可以直接破坏DNA,造成基因突变,所以有致癌风险;而非电离辐射能量低,不足以破坏DNA,因此理论上没有致癌风险。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部分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能量很低,不会致癌。手机、电脑、微波炉、高压电、Wi-Fi、手机信号塔、高压电塔等产生的辐射,都属于非电离辐射。

手机辐射会导致脑肿瘤吗?

两项研究结果 

来自2018年澳大利亚的一项基于16825名20-59岁符合条件的脑癌病例(10083名男性和6742名女性)的生态学研究分析了1982-1992、1993-2002和 2003-2013年间脑肿瘤的趋势。通过应用各种相对风险、潜伏期和手机使用场景,进一步将大量手机使用期间(2003-2013 年)观察到的发生率与同期预测(模型化)发生率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是,在所有三个时期内,脑肿瘤的总体发病率保持稳定。1993-2002年间胶质母细胞瘤有所增加(APC 2.3,95% CI 0.8 至 3.7),这可能是由于在此期间 MRI 使用的进步。在 2003 年至 2013 年大量使用手机期间,任何脑肿瘤类型都没有增加,包括胶质瘤(-0.6,-1.4 至 0.2)和胶质母细胞瘤(0.8,-0.4 至 2.0)。在此期间,有颞叶胶质瘤也没有增加(0.5,–1.3 到 2.3),这是使用手机时暴露最多的位置。对于长达 15 年的潜伏期,预测的发病率高于观察到的发病率。结果发现,在澳大利亚,任何可归因于手机的脑肿瘤组织学类型或神经胶质瘤位置都没有增加。

然而,研究界也有些不同的研究结果——2018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一项联邦机构间计划,该计划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接受GSM或CDMA信号暴露两年的大鼠的癌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增加。NTP研究发现,手机辐射(RFR)的高风险与以下因素有关:

雄性大鼠心脏肿瘤的明确证据。肿瘤是恶性神经鞘瘤。一些证据表明雄性大鼠的大脑肿瘤。肿瘤是恶性神经胶质瘤。一些证据表明雄性大鼠肾上腺肿瘤。肿瘤是良性,恶性或复杂的嗜铬细胞瘤。

但是,对于雌性大鼠以及雄性和雌性小鼠,尚不清楚研究中观察到的肿瘤是否与手机辐射(RFR)相关。FDA提议将手机高频电辐射纳入NTP的研究当中。根据目前的研究,或许得出手机使用会导致癌症发生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这一研究结论也明确了手机所使用的高频电辐射确实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微波炉辐射真的可以引发脑瘤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微波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通讯、医疗、工业等领域。微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负面影响的讨论,尤其是复杂电磁环境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电磁波列为第四大污染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将电磁波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2B组)中枢神经系统被认为是微波暴露最敏感的目标之一。先前的研究发现,微波会诱发某些损害,例如记忆功能受损、脑电活动抑制和海马组织结构退化等。

2021年5月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则《Effects of 1.5 and 4.3 GHz microwave radi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hippocampal tissue structure in Wistar rats》论文还研究了不同频率下的微波辐射影响,其结果发现微波暴露能够影响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海马的结构和能量代谢。但微波对海马体的损伤作用可能是可逆的,在辐射后28天,各辐射组大鼠的AEL、EEG、海马微结构和海马Nissl体含量均恢复到与辐射组相似的状态。

1.5-GHz和4.3-GHz微波照射后第7天大鼠海马组织显微组织病理损伤(比例尺=50 μm),(A)S组,神经元核无变性。( B – D ) C10组、L10组和LC10组分别出现神经元核深染色。( E - G ) LC10组大鼠在照射后1天、14天和28天的损伤,神经元核深染色。图中的绿色箭头表示深度神经元染色。( H ) S、C、L和LC组大鼠海马深染神经元核计数。 

脑部胶质瘤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一直以来有许多不同的组织和研究人员希望可对脑部胶质瘤的形成原因追根溯源,遗憾的是,大多数胶质瘤病例不能用内源性或外源性原因来解释,可以说,脑部胶质瘤的形成原因尚不清楚,根据美国卫生系统记录的数据显示,所有胶质瘤的总体年龄发病率在每10万人中为4.67到5.73,但其发病率因组织学类型、诊断年龄、性别、种族和国家而异。

脑部胶质瘤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尽管胶质瘤发病原因不能确定,但仍有一些可能的诱发因素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特点已被发现。

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脑部胶质瘤影响因素之一为基因遗传,研究一致表明,脑部胶质瘤和其他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胶质瘤的风险增加了2倍,在孟德尔癌症综合征家族中肿瘤的发病率增加,初步表明遗传因素对胶质瘤的发生有所影响。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脑部肿瘤诱发因素为高剂量的电离辐射,人类在持续收到高剂量电离辐射的情况下,其患脑部胶质瘤的几率会增加。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电离辐射,胶质瘤,微波炉,脑肿瘤,引起,脑部,脑瘤,因素,海马,致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双侧桥臂占位可能是什么病变呢?
    打开APP 国际神外—Crawley
  • 胶质瘤为何要手术?
    打开APP 国际神外—Crawley
  • 鞍区脑膜瘤开颅还是内镜手术?
    打开APP 国际神外—Crawley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