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别砍人,挟持群众,上海瑞金医院多人受伤,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本文由“最后一支多巴胺"授权转载
最近一段时间,多巴胺在忙一件事。 多巴胺翻阅了最近20年来的大部分可查的暴力伤医事件,查找了一些资料,寻找了一些证据,重新思考了一些问题。 原本多巴胺是想收集一些暴力伤医事件的资料以做一些研究,但却又发现这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尤其是每当重新整理一起暴力伤医事件时,便又会觉得那些血泪就在眼前飞过,让人喘不过来气。
如果你去回顾这些案例的话,就会发现,20年来,不仅是暴力伤医事件从未停止过,而且每一次都极其相似。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20年来,我们似乎并没有从血泪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更加没有什么明显有效的改进。 虽然相关方面曾经颁布过一些“政策”,发出过一些声音,甚至有过二十八部委联合发文,但说句实话,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也只是有两点。
其一,随着资讯的发达,暴力伤医事件会被更多人知晓,而不会如以前那样,只有少部分人知道。
其二,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暴力伤医事件时学会了思考,而不是一味随波逐流,虽然这样会思考的人依旧比较少,但同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善。
至于那些未改变的因素,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比如对医疗体制的错误认识,对医学常识的缺乏,不良媒体的恶意诋毁,医院安检系统的不到位等等。
比如,几个月前在网络上流行的短视频文案:医院为什么要收检查费,为什么不能如网络购物那样搞点评制 ?
比如,病人一旦被送进了医院就不能去世,却不管病人所患何种疾病。一旦自己在医院里花了钱,就一定要达到自己预期的治疗效果。
比如,某些媒体为了流量而去刻意制造新闻,歪曲事实,恶意带节奏。
比如,多数人根本搞不明白,也不理解,为什么医疗服务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买卖。
多巴胺将这些案列写成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系列,才刚刚开始,仅将收集到的73例案件中的七例写成了文字而已。
比如:《 右手离断,眼球爆裂,女医生被砍后,我看见一些比屠刀更肮脏的东西! 》 没想到,几个小时前便又发生了一起暴力伤医事件。
和以往暴力伤医事件不同,这起事件中受伤的不仅有医务人员,还有无辜群众,更有两个孩子! 凶手从二楼儿科逃到七楼门诊后又持刀劫持群众,幸亏被民警及时开枪制服,否则的话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受伤。
凶手的行为可谓令人发指,公共场合暴力伤人,而且对妇女儿童下手。 这种行径很明显是反社会,报复社会。 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会将犯罪场所选在了医院里,为什么将受害人选在了医务人员、妇女、孩子身上? 答案只有一个,在医疗场所里实施暴力犯罪的成功性更大,选择医务人员、妇女、孩子这样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得手。 这样的人,这位凶手,自然谈不上什么英勇,只不过是无能懦弱的表现罢了。
医院几乎是可以随便出入,除了查查核酸码、行程码之外,并没有人管你。 医务人员不仅没有较强的自我防卫意识,而且各个缺乏锻炼,手无缚鸡之力,就像无辜的孩子们一样。 也有人说,这是和疫情期间大家的心理创伤有关。 或许是有一点关联,但绝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拿来替犯罪行为解脱的理由。
没有疫情的时候,发生在医院里的暴力伤害事情不也是很多吗? 所以,多巴胺觉得,有一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那就是在医疗场所全面实施安检。 虽然安检不一定能完全杜绝暴力伤医事件,但能够避免多数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最起码这些管制刀具不会出现,也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疫情以来,医院里因为测量体温、查核酸码、行程码等,人民群众在就医时已经养成了排队的习惯,只是在排队的时候增加安检一道关而已。 有人对医疗场所实施安检有些不理解,可大家可以去新疆、北京这些已经实施安检的地方看看,是否是因为实施了安检,就会给人民群众就医带来不便? 也有人说在所有医疗场所实施安检来预防暴力事件不太现实,因为成本太高。
在多巴胺看来,这个理由完全站不住,飞机场、地铁站、火车站都能实施安检来预防暴力犯罪事件,为什么医疗场所就不行? 飞机场不谈,大家可以看各个城市地铁站里的安检,有多少是在敷衍了事?既然可以把钱花在这些地方,又为何不能投入到医疗场所呢?
张永果医生的遭遇也许已经太过久远,大家没有了印象。但是,杨文医生的鲜血才流下没有多久,难道大家也忘记了吗? 也许,多巴胺的认识有些片面。但是,在医疗场所全面实施安检却是一件不能再拖下去的事情了。
今年高考,医学成了热门,很多孩子都要踏上了医学这条路。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还不去切实改变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在未来执业的道路上,又真的能做到安安心心却治病救人吗? 我们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是能够给一份可以保障基本生命安全的工作环境即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