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稳定、创伤小,人机联手,手到“瘤”除
我们都要面对一份残酷的现实:一切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你活得足够长……风烛残年患癌,也许很多人就认了但如果——才20岁呢?
花季女大学生腹痛
一查竟长了肿瘤
20岁的花季少女小黄,今年刚上大二,世间的美好正向她徐徐展开。
可就在一个月前,小黄美好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阴霾:
她的上腹部一直隐隐作痛,去附近医院就诊后,医生把她喊到办公室。
是胰头肿瘤,良恶性还不能判断,必须做手术切掉。
小黄像被霜打过的茄子,整个人都蔫了,无尽的忐忑涌上心头:
我年纪轻轻,怎么就得“癌”了?
做了手术还会不会转移……
父母则片刻不敢耽误,带着小黄辗转求医,慕名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
打消疑虑重燃希望
遇厦一妙手,幸运X2
小黄是幸运的,而且是“双份”的幸运。
仔细研究了小黄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后,肝胆胰血管外科李滨主任初步判断肿瘤可能是良性:
从影像上看,考虑是2.5cm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良性的可能性大,但往后存在恶变风险,所以建议手术切除。
此时,一家人悬着的心只落下一半,
手术风险高吗?听说胰腺部位动手术容易出现‘大出血’,术后女儿的正常生活会不会被影响?
小黄父母的担忧并非没有根据:
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
李滨主任介绍说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中,有三座大山:肝移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肝门胆管癌手术。由于患者的肿瘤位置特殊,按既往传统,需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去除病灶。
该手术不仅要切除胰腺相关病变部位,还要切除远端胃、十二指肠、胆囊、胆总管和部分空肠等,并重建消化道,存在切除脏器多、术后消化道重建繁杂、并发症多等问题。
小黄的第二份幸运在于,仔细研究她的病情后,李滨主任团队决定采用更先进的微创技术,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Beger手术)。
并且,有“黑科技助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的加持,手术操作将更精细、创伤更小、出血更少。
手术会用机器人来做,不会有差错的。李滨主任解释。
一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精到纤毫 稳如磐石
胰头肿瘤被顺利切除
第二天早上,小黄的手术如期展开。
李滨主任带领团队把腹壁上的小孔开好,机器人出场。
它拥有“三头四臂”,四只“手臂”都能540度灵活转动,手术操作比人手更加稳定!高清裸眼3D成像,一条极细的血管,也能显示得无比清晰……
能剥小龙虾
能缝葡萄皮
这次,它被用在小黄的胰头肿瘤切除手术中,目的就是让手术更精细,肿瘤清理得更干净。
机器人手术,并非是让机器人全程自动操作,背后还得靠“大佬”控制。
位置对接完成后,主刀的李滨主任坐上控制台,脚踩踏板,手伸进控制器的感应指套,盯着3D目镜,遥控机械臂在小黄病灶处切除肿瘤。
肿瘤切除中
历时3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未出现胰漏、胆漏、肠漏,血糖平稳,全程恢复良好;病理也证实,肿瘤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良性病灶。
术后1周,小黄顺利出院。
如今,小黄已经顺利返回校园,继续着她如旭日般的精彩人生。
科普时间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也称为 Beger 手术,最早是德国乌尔姆大学资深胰腺外科专家 Beger 教授于 1972 年成功应用于临床。
该手术对术者的要求极高,全国也仅有极少数医疗中心开展该术式,它既需要术者对胰腺、胆道、十二指肠区域的解剖特点了如指掌,又需要术者积累大量的胰腺手术经验。
Beger 手术要求术者既要完成胰头、钩突切除,又要保护好十二指肠及胆总管等相关重要组织器官,稍有不慎即会造成十二指肠漏、胆漏、胰漏、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一旦成功,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正常组织器官,这对维持病人正常消化功能及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Beger 手术符合现代精准外科的理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周围脏器功能,已成为治疗胰头、钩突良性病变的最佳术式。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对术者要求更高,比传统手术更精细,创伤更小,出血更少,手术效果更好。
学科速递
肝胆胰血管外科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在科主任李滨教授的带领下,相继完成肝脏、胆道、胰腺机器人辅助手术30余例,其中包括闽西南地区第一例机器人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Beger术式)。
作为福建省最早按四级学科独立设置的科室,肝胆胰血管外科开展胰腺外科相关疾病诊疗,是闽西南地区最大的胰腺外科中心。每年常规开展胰腺手术60+台,李滨教授团队累计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已达1000+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