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阿尔兹海默病、类风湿关节炎......这些疾病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

2022-07-09 14:28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相比已发表的西方人群数据,该研究发现国人脑脊液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标记物含量与西方人群差别不大,而国人血浆中的P-tau181含量较西方人群低2-3倍。

秉承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理念。

中国科大附一院,勇攀科研高峰,为生命护航。

近日,医院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科大附一院提出中国阿尔兹海默病的血液诊断新标准    

近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在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官方杂志《Alzheimer’s& Dementia》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combination model of AD biomarker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precisely predicts Alzheimer’s dementia: China Aging andNeurodegenerative Initiative (CANDI)study”的论文。

该论文基于老年痴呆临床队列,首次系统性地在中国人群中研究了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生物标记物的变化

49371657324858925

相比已发表的西方人群数据,该研究发现国人脑脊液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标记物含量与西方人群差别不大,而国人血浆中的P-tau181含量较西方人群低2-3倍。通过对本队列的横向数据分析,该研究还发现脑脊液Aβ40、Aβ42以及P-tau181在预测人脑内淀粉样蛋白沉积、区分AD与其它痴呆上有着非常优越的表现。但在外周血中仅P-tau181对AD的诊断具有鉴别意义。这些结果表明结合生物标记物的AD临床诊断同样适应于中国人群。

为了提升血液标记物的诊断能力,该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通过特征筛选队列临床研究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检测量表、APOE4携带情况以及结构核磁数据等,建立了新型的AD诊断模型,即结合P-tau181与APOE4是否携带以及2个AD特征脑区皮层厚度的指标就能够大大提升诊断能力。这为实现大规模推广AD的早期筛查、精准临床药物试验纳入人群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的诊疗模式。

中国科大附一院脑衰老及脑疾病研究中心高峰副研究员、吕心怡主治医师与戴林斌博士后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大生医部及附一院脑衰老中心申勇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的合作者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施炯教授以及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内科汤其强课题组、核医学科汪世存课题组、影像科邓克学课题组。本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中科院战略先导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基金的支持。

内容来源:中国科大新闻网

中国科大附一院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中国科大附一院风湿免疫科陈竹教授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ge-associatedB cells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yinducing activation of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viaTNF-α-mediated ERK1/2 and JAK-STAT1 pathways”为题发表在国际风湿病著名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IF=27.973)。该研究揭示了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通过活化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促进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今后开发靶向特异性B细胞治疗RA提供了依据。

1391657324859540

FLS是RA发病机制中的核心效应细胞,其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RA发病的关键环节。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特殊亚群B细胞,以分泌髓系分子CD11c和转录因子T-bet为特征,被认为参与了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病。

该研究发现,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ABCs显著增多,与疾病活动度成正比。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趋化和黏附分子相关基因在ABCs中表达显著上调。研究人员将ABCs与FLS进行体外共培养,发现FLS分泌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明显增多,其效应为细胞接触非依赖性。进一步通过转录组学分析和体外分子实验,发现ABCs通过分泌TNFα及其介导的ERK1/2和JAK-STAT1途径诱导FLS活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博士生秦贻和博士后蔡明龙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风湿免疫科陈竹教授与中山大学医学研究中心黄金刚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的开展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的支持,前期工作已相继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Arthritis &Rheumatology等。

供稿:陈竹

中国科大附一院刘会兰团队与中国科大赵刚团队发现Ti3C2TxMXene纳米材料多重冰晶抑制效应有助高效低温保存    

近日,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刘会兰主任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刚教授团队合作研究发现,Ti3C2TxMXene纳米材料的多重冰晶抑制效应,能有效提高干细胞-水凝胶构建物低温保存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以“Inhibition Effect of Ti3C2TxMXene on Ice Crystals Combined with Laser-MediatedHeating Facilitates High-Performance Cryopreserva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CSNano(IF=18.027)。

57831657324860306

在低温保存中,冰的形成和生长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等生物样本可能会造成致命的损伤,严重影响低温保存效果。该团队探索发现了二维Ti3C2TxMXene纳米材料对于冰晶的多重调控能力,包括控制冰晶形态、冰晶生长和冰晶融化。研究发现,在降温过程中冰晶的形态受到Ti3C2Tx纳米材料的影响,Ti3C2Tx能钝化冰的边缘,防止形成尖锐冰晶损伤生物样品。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发现Ti3C2Tx表面官能团(-O-、-OH和-F)能通过与冰、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从而抑制冰晶的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外部物理场作用下,Ti3C2Tx高效的光热转换能力可快速融化冰晶,抑制复温过程中的反玻璃化/冰再结晶。基于Ti3C2Tx纳米材料具有的多重冰晶抑制能力,成功实现了干细胞-水凝胶构建物高效的低温保存。这项工作为冰晶抑制的相关基础研究和高效低温保存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4851657324860955

中国科大附一院输血科刘会兰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刚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大附一院输血科曹媛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常铁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供稿:曹媛 陈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研究,中国科大,发现,AD,细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