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膀胱造影可以用来检查膀胱病变、膀胱破裂或者漏尿,常用于评估术后和创伤患者膀胱或者尿路吻合口的完整性,也可以用来评估尿瘘。
静态膀胱造影:
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消毒尿道外口和外生殖器。术者戴手套,铺消毒洞巾,暴露尿道外口。导尿管前端涂少许液体石蜡,徐徐插入尿道。导尿管进入膀胱即有尿液流出,压迫膀胱区放尽尿液。透视下缓慢注入造影剂,至受检者膀胱区有胀感时为止(约200~400ml)。如需空气造影,则经导尿管排放尽尿液后注入100~200ml空气;若双重造影,则先注入30~50ml造影剂,转动受检者体位使造影剂弥散涂布于膀胱壁上,再注入空气250~ 300ml。有排尿障碍者,检查后尽量将造影剂抽出。若膀胱造瘘术后患者行膀胱造影,可直接经膀胱造瘘管注入造影剂。摄片要求:注射造影剂后即刻摄取膀胱区前后位片及左、右斜位片(图1),必要时加摄侧位或俯卧位片,双重造影法根据需要可加摄水平投照位片。
图1:静态膀胱造影患者因“外伤后膀胱瘘”复查,膀胱造影正位(A)和左右斜位(B、C)示膀胱充盈良好,未见明显外漏征象。
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
①逆行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时排空膀胱内尿液,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并将造影剂徐徐注入膀胱,待受检者有尿感时抽出导尿管。首先在膀胱充盈期间拍片用以观察膀胱病变或早期反流,然后嘱受检者自行或下腹部加压排尿,在排尿期间拍片,观察可能存在的反流和尿道病变。在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时,注入造影剂和拔除导尿管后,立位拍正位和右斜位(45°)骨盆片,观察膀胱形态、膀胱颈位置及膀胱尿道后角,然后嘱患者咳嗽,观察漏尿情况并摄片,最后动态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对于儿童的逆行造影,将导尿管改为5F或8F饲管,注入造影剂的量需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酌情考虑,可根据如下公式大致评估灌注量,造影剂(ml)=[年龄(岁)+2]x30。②静脉性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前准备和检查方法同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上尿路显影后放松输尿管的压迫带,使膀胱充盈后摄片,然后于排尿过程中摄片。排尿后摄全尿路前后位片,观察有无输尿管反流。
逆行尿道造影:
受检者仰卧,常规消毒尿道外口和外生殖器。注射造影剂的几种方法:①用锥形橡皮头注射器的注射口插入尿道,并用注射口周围橡皮顶住尿道口。②用普通注射器直接注入时应捏紧尿道口。③导尿管插入尿道中,不宜超过病变。④用带气囊的导管时,注气气囊固定于舟状窝内(男性)。在透视下徐徐注入造影剂,压力不宜过大,所需造影剂约30~40ml,余5ml于摄片时继续推注。摄片要求:摄仰卧前后位、斜卧位片,使整个尿道显示。观察男性尿道需加拍侧位片,男性可站立位摄片。
优点及缺点
静态膀胱造影可以用来检查膀胱病变、膀胱破裂或者漏尿,常用于评估术后和创伤患者膀胱或者尿路吻合口的完整性,也可以用来评估尿瘘。 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可以用来评估膀胱、尿道的功能和解剖结构有无异常,在功能诊断方面是评价尿失禁的放射学金标准,在结构评价方面最常应用于儿童的下尿路畸形及反复尿路感染者的病因查找。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中的逆行性膀胱尿道造影法的缺点主要是容易引起膀胱输尿管反流,加重肾内感染,故泌尿系感染严重时为禁忌,需待炎症控制后再做检查。作为预防措施,可在造影剂中加入适量的庆大霉素或甲硝唑等消炎药物。此外睾丸组织娇嫩,易受X线损害,应用铅板保护,尽量减少曝光次数。 逆行尿道造影适用于前、后尿道疾病的检查,常用于尿道狭窄和尿道损伤的诊断,但很少应用于女性。 在临床工作中,可将上述造影方法灵活组合,以综合评价尿路梗阻的部位、程度及范围。
来源:孙颖浩《吴阶平泌尿外科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