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罗哌卡因-硅烯@MSNs可抑制切口痛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阳性神经元、脊髓后角胶状质层(SG)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激活。
新闻·提要
数据显示,超过50%的手术患者受术后疼痛困扰。局部麻醉药物虽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但持续作用时间短,过量注射后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风险。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团队借助新型纳米材料载体,可在不改变药物本身分子结构的条件下有效延长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并实现药物的可控性释放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杨立群教授及俞卫锋教授团队与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雨教授团队合作,利用一种有光热特性的二维纳米材料硅烯表面包覆介孔氧化硅(硅烯@MSNs)作为递送载体,用于负载罗哌卡因,从而实现对小鼠急性疼痛模型的可控长时程镇痛。近日,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IF=17.521)。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近红外激发下局部麻醉药物罗哌卡因可控性释放的二维无机纳米药物载体。在小鼠足底切口痛模型中,后肢坐骨神经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硅烯@MSNs,可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可以提高切口痛小鼠疼痛阈值并显著延长镇痛时间至72 hr以上。
研究发现,罗哌卡因-硅烯@MSNs可抑制切口痛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阳性神经元、脊髓后角胶状质层(SG)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激活。此外,应用脊髓片膜片钳技术考察了罗哌卡因-硅烯@MSNs对脊髓后角SG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发现该镇痛系统可以抑制足底切口引起的SG神经元兴奋性及突触传递效能的升高,从而发挥有效镇痛的作用。
上述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基于硅烯@MSNs的局麻药物递送系统,实现了在空间和时间上控制镇痛药物的释放,为优化术后疼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为麻醉科殷苏晴博士,麻醉科高坡助理研究员及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罗丹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俞卫锋主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雨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杨立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