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2022中国力量丨黄燕教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HBsAg转阴者持续应答的预测因素
临床治愈是各大指南提出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目标。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消失被认为是获得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但遗憾的是,尽管实现了临床治愈,依然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HBsAg复阳。
当地时间2022年6月22日-26日,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 2022)在英国伦敦召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黄燕教授团队于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对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HBsAg转阴的CHB患者持续应答的预测因素展开分析。肝胆相照平台特邀黄教授对研究进行分享,供临床医生参考。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2018-2021年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HBsAg转阴的CHB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后随访48周。HBsAg持续阴性者为非复发组,HBsAg复阳者为复发组。
研究结果
经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后,共有176例患者实现HBsAg清除。随访48周共纳入113例患者(非复发组104例,复发组9例)。功能性治愈后12周、24周、36周和48周的HBsAg累积复阳率分别为2.89%、3.85%、6.72%和7.92%。
治疗结束时,未复发患者的HBsAb明显高于第48周复发者(p<0.001)。
研究结论
治疗结束时的HBsAb水平是持续应答的潜在预测因素。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时评估HBsAb水平有助于维持功能性治愈。
专家简评
黄燕 教授
临床治愈被认为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及的最理想的治疗目标,目前基于PEG IFNα的治疗是追求临床治愈的最佳选择。对于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治疗结束后仍需定期随访以监测是否复发。
目前关于PEG IFNα治疗获得HBsAg阴转后维持应答的影响因素研究甚少。基于小样本的研究表明,与HBsAg清除持久性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干扰素的巩固治疗时间、治疗结束时HBsAb水平、HBcAb水平以及HBV RNA水平等,但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仍在进一步探索中。
本研究通过对176例经PEG IFNα治疗后实现HBsAg清除患者的分析发现,治疗结束后48周的HBsAg累积复阳率为7.92%,复发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HBsAb明显低于未复发者。进一步可分析预测HBsAg复阳的HBsAb阈值,以及HBcAb和HBV RNA水平等,为指导临床治愈患者干扰素停用时机提供依据。
专家简介
黄燕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传染病教研室主任。临床主要从事肝衰竭、不明原因发热、细菌和真菌等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和省级课题3项,参与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已发表相关专业论文4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8部。
参考文献 EASL 2022.abstract SAT42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