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采备选--是药品代理商“重大机会”,请准备
国采第七批选区规则在以往1-5批的基础上增加了备选机制,这个备选机制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企业在关注,代理商朋友似乎关注度并不高,可能是面对集采已经“麻木”了。
近期,和企业的、代理商的朋友也有沟通过这个政策,从实际市场操作角度觉得对代理商是一个可以重点关注的机会。
一、 备选机制解读
1、保障供应:这一点联采办在线上政策解读会的时候,已经说的非常清楚,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充分保障供应的补充机制。
2、价格联动:企业怕的是价格联动,从国采的规则角度来看,备案挂网价格(等于国采中选价格)应该不会成为全国联动最低价的要求。
当然,部分省份要求执行国采中标价格或者其他价格政策那是另外一回事。
还有就是其他省份可能要求联动国采中标以外市场的----实际交易价格,但是,应该是可以正常申诉的。
那么,为什么说是代理商的“机会”?
二、 备选机制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以前:1-5批国采对于未中选区域的价格,绝大部分企业还是采取挂全国最低价的策略,极少部分企业采取低于国采中标价的价格挂网。
从实际的结果来看(仅公立医院市场);
外企--未中标(包含中标未选区):普遍性挂高价---从销量上看口服品牌产品销量还呈现出增加的情况,注射液各有不同。
内资--未中标(包含中标未选区):绝大部分挂全国最低价,从销量上看大部分不是很理想,不管是口服产品还是注射剂。
市场逻辑:原研+中选+原有在医院给予保留一个名额,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格局,未中选想重新进医院难度极大。流通属性产品除外。
现在:备选省份的价格以中选价挂网。
从联采办当天的培训内容来看,备选会在用量、续标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虽然,现在看不到,相信市场会给出答案的。
1、被动接受价格:作为备选企业,必须接受国采的中选价格,也就是说在备选省份的价格只能是一个“低价”(相对于全国最低挂网价)。
2、PK主供市场:那么,从价格角度大体上是三种情况;
①主供中选价格 >备供企业中选价格
② 主供中选价格 ≈ 备供企业中选价格
③ 主供中选价格 < 备供企业中选价格
对于,备供企业来说,主供中选价格 >备供企业中选价格这种情况对于备选企业更加有利,尤其是中标产品还有一定/不错的空间的情况下。
原来不存在备供,主选企业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分得市场比较多的份额;现在,不一样了,有备供企业要来竞争。
毕竟,哪家企业也不希望,挂了一个低价毫无作为;那么,在被动接受价格的时候就要做好“进攻”的准备,当然,在主供省份是“防守”方。
3、备选企业的先天“劣势”:备供企业的劣势就是---不能主动的获得报量医院的进院资格。
主供企业直接获得报量医院的进院资格。
4、备供企业的后发“优势”:这里要了解几个常识
① 报量的不充分性
② 报量医院的比重(覆盖率),与产品的市场成熟度呈正相关
③ 绝大部分产品,存在未报量的医院
那么,备选企业或准备与备选企业合作的代理商,就要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来谈“合作”。
后发优势:针对,主供企业的政策制定对应“政策”,你20我30、40,你30我40、50,总归:这是要争取的份额,而要争取份额就需要把政策给让出来。
那么,这部分政策会让给谁?---首当其冲就是代理商。
那么,作为备选企业----做的就是“传统的抢市场”操作。
举例:
假如,以上的中标情况放在第七批规则下,山香在面对三个主供时都有很强的“进攻机会”,但是,在政策上会“弱”;石药在备选时面对东阳光和天晴也觉绝对有很好的“价格”政策。
那么,非自营企业在这类品种,这个价格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与经销商合作了,这就势必要拼主供企业的“政策”。
整个以上的逻辑,就是在国采备选的机制下,代理商会应该比以往集采更多的机会与政策。
应该会有朋友会说,以前挂那么高的价格,给代理商的政策不知道比中选的好多少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啊。
是的,没错,那是以前,相信---备选之后,执行的备选价格会改变一些原有的理念。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中选+备选+原研/原有在销就会成为一种主流产品结构,未中选、非主供、非备供、未过评的产品将迎来做“艰难”的时刻。
剩下的就是和甲方谈政策,这一点和传统接品种有类似的地方,也有明确不同的点。比如:报量充足情况,备选VS主供企业的综合市场能力,价格对比等等。
这里不要忽略国采第七批的限价、报量特点,如果对第七批的这两种情况了解不深,那么,在谈代理的时候要多思量思量!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国采产品中标之后,常规成熟产品想翻很多番的可能性非常小,代理商朋友也要擦亮眼睛。
主语在销售端,那就是企业和代理商各显其能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