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儿童变应性鼻炎诊疗指南》中的药物之鼻用糖皮质激素
变应性鼻炎(AR)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近年来儿童AR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2022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发布了适用于2~18岁的AR患者的《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治与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其中涉及AR 的治疗策略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其中药物治疗推荐的药物有鼻用糖皮质激素(不推荐鼻腔注射和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AR)、抗组胺药(包括口服和鼻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等等。
此次分享具体药物的用法用量。
一、儿童AR基本信息
症状 | 鼻塞(间歇性或持续性)、流涕(大量清水样涕)、鼻痒(变应性敬礼)、喷嚏(数次阵发性发作),其他症状还有鼻出血、眼红、眼痒、湿疹、哮喘、注意力缺乏、多动和运动能力下降 |
体征 | 双侧鼻黏膜肿胀、苍白,下鼻甲水肿,鼻腔内有多量清水样分泌物、变应性黑眼圈、DennieMorgan 线(Dennie 线)、变应性皱褶、唇上摩擦痕 |
分类 | 其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分为轻度 AR、中重度 AR |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可分为间歇性 AR、持续性 AR | |
根据过敏原种类,可分为季节性 AR、常年性 AR |
二、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简称鼻用激素)可以使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而发挥治疗作用,其对 AR 患者的所有鼻部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是目前治疗儿童AR最有效的药物。
鼻用激素可用于轻度AR和中-重度间歇性AR的治疗,按推荐剂量每天喷鼻 1~2 次,疗程不少于2周;对于中-重度持续性AR是首选药物,疗程4周以上。
表1 推荐的鼻用激素制剂
药物 | 使用人群 | 使用剂量 |
糠酸氟替卡松鼻用喷雾剂[2] | 2 岁及2岁以上人群 | 成人青少年(12岁及以上),建议第一次用量为每日一次,每次 110ug (每侧鼻孔两喷)。一旦症状得到适当控制,可将剂量减至每日一次。每侧鼻孔一喷以维持疗效。 儿童(2至11岁),建议首次用量为每日一次,每次 55ug (每侧鼻孔一喷)。 每日一次。每侧鼻孔一喷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可改为每日一次,每次 110ug (每侧鼻孔两喷)。一旦症状得到适当控制,建议将剂量减至每日一次,每次 55ug (每侧鼻孔一喷)。 |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3] | 成人、青少年和3至11岁儿童 | 3至11岁儿童: 常用推荐量为每侧鼻孔1揿(每揿为50 μg),一日1次(总量为100 μg) 青少年: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常用推荐量为每侧鼻孔2揿(每揿为50 μg),一日1次(总量为200 μg),一旦症状被控制后,剂量可减至每侧鼻孔1揿(总量100μg),即能维持疗效。 |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4] | 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 | 每个鼻孔各 2 喷,每日1次(每日 200 微克),以早晨用药为好。每日最大剂量为每个鼻孔不超过 4 喷。 |
这三种鼻用激素全身吸收最少(全身生物利用度0.5%[1])。鼻用激素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局部不良反应主要有鼻腔干燥、刺激感、鼻出血和咳嗽等,症状多为轻度。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小儿学组. 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修订版)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2, 57(4) : 392-404.
[2]糠酸氟替卡松鼻用喷雾剂说明书(2020年6月15日修订)
[3]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说明书(2020年12月23日修订)
[4]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说明书(2015年11月18日修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