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领路人,一世麻醉情——回忆恩师谢荣教授
本文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授权转载
“ 百年领路人,一世麻醉情 ”
——回忆恩师谢荣教授
( 作者:王东信 《谢荣传记》引言 )
六月时逢端午,我的恩师谢荣教授仙逝已有一周年。翻阅他的照片,想起他的谆谆教诲、对后辈的深情寄语,仍恍如昨日。
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谢老安然走过,他的一生,缔造见证了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崛起,留给我们的是学界的宝贵财富。在他的身上,保留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谦逊和严谨,他几十年的浮沉,又何尝不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体现!
民国时期,百业凋敝,唯独教育有所成就。谢老正是从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走来。出生于边陲小城腾冲的商人之家,天资聪颖,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子承父业原本可以成为他的选择,但正如那个年代许多眼界开阔有良知的中国人一样,科学救国成了他探索的目标。战乱岁月里,西南联大聚集了中国最杰出的精英,从这里,到中法大学,再到同济医学院,不甘平庸的他历尽坎坷,又踏上了远赴重洋求学之路。终于,在感悟西方外科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谢老找到了他一生追求的方向——麻醉学。
(1950年谢荣教授和二百位留学美国的学者一起乘坐克利夫兰号邮轮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怀揣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谢老回国,加入了北大医院,从零开始,组建麻醉科。在这里,他取得了惠及亿万中国人的成就——首创静脉普鲁卡因麻醉,在我国开创了静脉麻醉之先河;首创硫喷妥钠肌注用于小儿基础麻醉;改进并推广了椎管内麻醉技术。尽管在麻醉技术发达、新药层出不穷的今天看来,其中一些方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五十年代的中国,这每一项成就都是谢老基于对麻醉药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又经过了无数次摸索才取得的。正是这些成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
科研之路,须臾未离开临床实践。在麻醉研究室里,谢荣教授引领的一系列关于脑保护机制、休克、肺水调节机制和ARDS的治疗、利多卡因在深低温停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解决了一个个临床麻醉的难题,获得了一个个科学进步奖。“新科研成果或新理论的出现的确可增加认识、开阔眼界。然而,对于这些成果或理论的过分热衷或推崇,却难免构成认识上或临床掌握方面的困惑。作为临床工作者,有条件对这些成果或理论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有可能获得较正确的认识”。谢老在1997年沈阳全国麻醉年会上做学术报告时的这番话,值得每个做科研的人深思。
科学实验是对麻醉病生理药理的解惑,那么新药研制和对于锡生藤肌松成分的研究,则是谢老怀揣强国之梦对自主研发国产麻醉药的不懈的探寻。
(60年代开始的锡生藤碱甲的课题荣获1978年科学进步奖)
如果说60年代最早建立麻醉研究室是谢老的高瞻远瞩,那么80年代麻醉科开设重症监护室更是体现了谢老的远见卓识。麻醉与重症的相辅相成,成就了现代麻醉学一个重要的脚步。
谢老对于麻醉学科建设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从人才培养,到学科独立,从组建中华麻醉学会,到跻身世界前沿,一步一个脚印,倾注了谢老和老一辈麻醉专家的心血,也融入了一代代麻醉人的薪火传承。
师从谢荣教授门下是1990年,老师在临床和麻醉的广博功底开启了我对于麻醉学科的认知与探索,老师在科研和治学的睿智严谨引领我走上循证科学忘我的征途。谢荣教授是实至名归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也是医学教育家,他用几十年孜孜不倦为医学教育做出的贡献,树立了为师的标杆。作为谢荣教授的关门弟子,恩师的传道授业莫不敢忘,再无法时时定省,拜候聆讯,然音容笑貌,宛在眼前,殷勤寄望,长存于心。惟愿他的百年传奇人生,为后世所铭记,激励更多的人无畏前行。
(1994年我与谢荣教授)
(2011年,谢荣教授90岁耄寿)
(2015年,谢荣教授94岁寿辰)
(2020年,谢荣教授99岁期颐寿)
谢荣教授生平 >>
百年荣耀,永不谢幕
(1921-2021)
谢荣,主任医师,教授。1921年5月出生于云南腾冲。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年赴美国留学学习麻醉。1950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大医院)和协和医院组建了麻醉科并担任北大医院麻醉科主任,1959年被聘为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79年被聘为麻醉学教授,1980年担任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1年起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一、二、三、四届主编,1979-1984年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84-1994年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二、三、四届主任委员。1983-1993年当选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1988-1998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6月3日16时30分因病去世,享年100岁。
本文作者 >>
王东信 教授
(1990年师从谢荣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和重症医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及重症医学科主任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 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前任主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组长
缅怀先贤精神,凝聚前行力量
* 注: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学会相关立场和观点,如涉及转载文章及图片、观点、文字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号联系,我们会及时更正或做删除处理。本公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本文选自:《谢荣传记》引言
作者:王东信
供稿:陈晓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