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疫苗企业如何化“危”为“机”?
不得不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两年多时间中,得益于检测、疫苗产品销售、制药中间体等,多家上市公司业绩大增。
尤其是疫苗行业得到了空前的曝光度,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对于整个疫苗行业来说,来自新冠疫苗的收入,无疑是近两年疫苗厂商的主要业绩增量和想象空间。
北京科兴生物,2020年前,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这家公司。但在新冠爆发后,科兴迎来有史以来的高光时刻,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
新冠疫苗的研发与售卖让其业绩如同火箭般上升。2019年全年收入2.46亿美元,2020年全年收入翻倍,2021年更是营收同比增长接近40倍,归母净利润约增长80倍,实现营收193.75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44.59亿美元。
仅这一年,相当于赚了恒瑞医药2015年至2021年连续7年的总和。
这正应合了那句话: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参考历史的进程。
但是突发性的历史进程,终有归于平静的时刻。
新冠疫苗盛宴似乎已经接近尾声。
一方面,进入2022年,下游的新冠疫苗需求规模下滑似乎已成必然。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2022年6月13日,国内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39019.4万剂次[1]。截至6月4日全程基础免疫接种率为89.2%,加强免疫接种率为55.3%[2]。
国内接种率颇高,剩余的市场空间有限,后续需求将主要来自于加强针的接种。但如果没有更明确的政策要求提高加强针接种频率,则新冠疫苗2022年的需求水平相较于去年将出现迅速下滑。
另一方面,不止国内,国外市场也出现萎缩,新冠疫苗出口额同比明显下降,从全球接种情况看,截至2022年6月20日,全球有66.3%人口至少接种1剂新冠疫苗。从出口数据看,2022年1-5月中国人用疫苗出口额48.9亿元,同比下降79.2%[3]。
一个躺着赚钱的神话,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正如一句话所说:“凡是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新冠疫情的出现,对疫苗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内销+出口模式下国内疫苗行业积累大量现金,为未来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有望加速其他管线的研发推进。同时验证了很多不同技术平台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这将有利于将创新性疫苗研发技术平台应用于其他疾病领域,研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疫苗,特别是传统技术平台开发疫苗存在挑战的疾病,如结核病、艾滋病等。
另一方面,疫苗企业通过新冠疫苗出口积累了宝贵的海外准入经验,并在部分国家合作建设疫苗分装厂,进一步加深与当地政企的纽带,为未来其他品类疫苗出海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通过疫情和新冠疫苗教育,全球各国人民对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识均有所提升,这对于产品推广,以及资本市场的估值肯定是有好处的。而且本次疫情中各国政府及企业通力协作,疫苗的全球产业链进一步打通。
图源:百度
疫苗作为目前人类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武器,是人类离不开的有效的公共医疗产品。疫苗为全人类的健康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重磅品种陆续在国内获批,我国疫苗市场规模呈加速增长趋势。统计显示,2015-2020年,我国疫苗市场规模(不计入新冠疫苗)约由251亿元增长至640亿元,CAGR为20.6%。预计到2030年,我国市场有望达到2071亿元,增长势头强劲[4]。
但与此同时,疫苗企业将面临更为严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疫苗企业对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将承担更多更大责任。国家对独家和非独家疫苗要求执行更高的质量标准,疫苗的一致性评价进一步提高非独家疫苗的质量水平和一致性。准入环境的改善和不断增长的需求将吸引更多投资,从而加剧疫苗厂商之间的竞争。
在去年发布的《中国疫苗白皮书》中,这份报告指出,“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中国疫苗工业将呈现每年超过12%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和整体医药工业的平均增速,疫苗行业将迈入黄金十年[5]。”
伴随新冠疫情平复后,隐藏的问题逐渐凸显,我们还要靠什么来支撑国产疫苗的“黄金时代”,这或许是每一个疫苗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果继续对于新冠疫苗的研发,可以聚焦于儿童疫苗和接种方式更便捷的疫苗,如鼻喷疫苗等。总之,在后疫情时代,除了对技术精雕细琢之外,如何以差异化的商业策略求得在后疫情时代的生存,也是一个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如果未来能够研发出预防、治疗目前不能满足需要的疾病的疫苗,如癌症、成瘾性疾病、过敏反应、糖尿病、阿尔茨海默、HIV、丙肝等,届时有望形成突破疗法,创造出较大的市场价值。
此外,红极一时的疫苗企业也在尝试将触角伸向其他领域。例如,智飞生物现任控制人姜仁生将智飞的部分订单投资于一家名为智祥金泰的“生物创新药”公司。还有,2022年6月24日,嘉禾生物与爱博宣布联合开发抗肿瘤mRNA产品,可视为两家疫苗公司在新领域的合资。
总之,危中寻机,困中破局,创新应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