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作为名医,治病是非常灵活的,当病证临危之际,诊断业已明确,又当以重剂力挽狂澜
广东著名中医前辈郭梅峰先师,一生行医七十二年,于儿科有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我有幸受卫生厅派遣,继承整理郭老经验,将其常用方药,组成一统治小儿病之基础方,定名“小儿方”,特公诸同道研究。
一、“小儿方”的组成
莲子肉(去心)、生谷芽各8克,南豆 花、蝉航(去头足)各3克,小甘草1克。清 水一碗浸过药面,煎至一杯喂服,或炖服。份量当随年龄及病情而异。方歌:小儿诸病用谷芽,蝉蜕生甘南豆 花,莲子去心君切记,浅深寒热酌情加。
二、“小儿方”解
小儿椎阳椎阴,调治当重保养,而小儿又 为纯阳之体,故一般宜清养不宜温补,清养者 首⒂莲子,《药性赋》谓“莲肉有清心醒脾之 妙”·《神农本草经》又谓其“能补中养神除 百疾”,故用之为主药。小儿起病多系风惊食 滞,故选甘淡性平之南豆花(优质扁豆花)以 疏散风邪,并取其芳香醒牌去湿以为辅药,谷芽消食化滞为佐,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合成此健脾消导,芳香清解,甘淡平调之小儿常用基础方剂。
三、临床运用
若问临床常见小儿之病多何类?当以风惊食滞与脾虚多见。由于“小儿方”是按小儿这基本病理组成的,故小儿的各种病证都可以此方加减运用(若新生儿或婴幼儿之一般轻证,直可单独使用),我们的加减规律如下:感冒,风热加葛花、杭菊花、绵茵陈。风寒加苏梗、茉莉花;一 -般发热加苇茎、白薇,高热用石膏、牛黄。日服多次。热不退加小环钗,久热加糯稻根:咳嗽加北杏仁,热咳加栝萎皮、苇茎。寒咳加款冬花、苏梗。嘴证加柿帝,费热合千金苇基汤、川贝母。橙计,鹅口疮加土获茶、浦公英,呕吐,热滞呕加葛花、苇墨、麦芽。风寒呕加苏梗、川朴花;泄泻,湿热加绵菌陈、生苡仁,泻多即用石榴皮。虚寒合理中汤;腹痛加白芍,热滞加大腹皮、鸡蛋花,虫痛加乌梅、槟榔;惊风,急惊加羚羊角、竹叶、牛黄、紫雪丹。慢惊合四君子汤、僵蚕;汗证去南豆花、蝉蜕之散,加麦芽、大枣、牡蛎、糯稻根;麻疹、烂喉痧,气分加花粉、苇茎,营分加白茅根、生地:水痘加蒲公英、土茯苓3痄腮加蒲公英、花粉;虫证加使君子、槟榔;夜啼加象牙丝、白芍;积滞加麦芽、芒果核;黄疸加绵茵陈、大豆黄卷;便秘去莲子,加冬瓜仁、草快明:暑疖加银花、花粉;脾虚血弱加乌豆衣、红枣、黄精。
四、本方的特点
(一) 药昧甘平,合小儿喜甘之性,小儿喜饮,又能解决问题,可免打针之痛哭吵闹,避免一般药物之苦寒。
(二)药性轻清,无副作用,服后不损病人之元气,避免了很多医源性疾病,且可节省药物。
(三)注重健牌,服本方愈后较易恢复体力和胃口。此等治法在岭南医家中,实别树一帜,广州地处南方,“南方生热”,且体多嫩弱,而幼科多是“藩篱疏”,故宜“小儿方”类之轻清灵巧。
五、效果
“小儿方”是根据郭老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或者有人认为此方轻描淡写,怀疑能否解决小儿病困。回答是肯定的。郭老和他的学生所用大都是这般方药。此方总结订出后,曾被定为广州市中医院协定处方,我和学生习用此万治小儿病数以万计,反映效果颇佳,除了一些急需手术输血补液的危重疾病外,一般小儿常见病证,以本方加药治愈当不成问题,甚至一些较急证候,选加恰当药物亦常收事半功倍之效。现随选五例为证。
例一:外感风热央滞
何XX,二个月大女婴,门诊号12915。1985年6月23日来诊,咳嗽多天,间吐乳,时微热,大便次数稍增多,脉舌如平。处以“小儿方”,一剂知、二剂已。此证虽有表复有里,然若以香苏饮则辛燥,若以抗菌素则小题大做,且有不少副作用,但以“小儿方”轻解即愈。
例二:痰热喘咳(急性支气管炎)
黄X,男,7岁,1985年10月14日来诊。咳嗽周,气促二日,伴下肢痛。在某院诊为支气管炎,治疗未效,转我诊治,喘前曾食牛肉干燥热之品,现症呈急性病容,呼吸促,40次/分,体温37.8C,舌鲜红、苔白,脉数。心率120次/分,心律整,双肺可闻喘鸣音及水泡音,下肢无异常发现,肌肤发热,喘而汗出,此乃肺经痰热闭阻喘证。即服人工牛黄末0.5克清其痰热,再疏“小儿方”加苇茎、生苡仁各10克,花粉9克,钩藤5克。绵茵陈、川贝母各8克,白薇3克,生石膏12克,即煎好冲橙汁一匙服,留渣再煎服,一剂后喘定。二剂热退。心率转为80次/分,次日双肺听诊已正常,再服“小儿方”加苡仁、桑枝,下肢痛亦除,乃愈。此案实千金苇茎汤证也,而又用“小儿方”谷芽、莲子,岂非蛇足?非也,因脾为生痰之源,故用之,以求其本。
例三:双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
黎X X,女,6岁,门诊号31175。1985年12月16日来诊。昨起发热,咽痛、纳呆,经某医院诊为急性扁桃腺炎。因怕打针乃来诊。现体温40 C,双侧扁桃腺中度红肿,右侧且有脓点,伴口腔溃疡,舌红,脉数,未见皮疹。此证诚系胃热上蒸乳蛾证,即用紫雪丹二分冲服,以“小儿方”加石膏,浙贝母各9克,苇茎12克,白薇草4.5克。二诊:体温37.9C,欲吐,上方去石膏加葛花3克。三诊热退而咳,“小儿方”加冬瓜仁乃愈。此例高热,又何以用“小儿方”之谷芽、莲子肉?郭老认为:“肝胆为发温之源,脾胃为成温之薮”,故用谷芽清廪,莲子则防石膏之过凉伤脾,正如白虎汤中用粳米之意。
例四:麻疹合并肺炎
梁X X,女,3岁,1982年3月12日来诊,发热六天,疹出二天。病儿六天前起发热,咳嗽,经注射“针剂”热退而又起,昨夜且有乱语,始见皮疹,今壮热咳嗽喘喝,呕吐所食,小便黄,大便溏。无麻疹病史,麻疹预防接种史不详,有麻疹接触史。查:体温39.3C,麻疹已出至手心及尻部,疹色鲜红,口腔粘膜疏松,舌微绛、苔黄白,喉核红肿,脉数,双肺可闻干湿罗音,胸部透视有肺炎X线征报告。诊断业经明确,动员入院,家人不同意,要求我给以治疗处理,即肌注苦木注射剂一次,冲服人工牛黄末0.25克,煎剂以“小儿方”加生石膏、芦根各9克,白薇3克,以清热;小生地8克,白茅根12克以凉血,栝蒌皮、川贝母各6克,北杏仁(去尖)1.5克以止咳平喘,日二剂并复渣。次日,体温降至38公,而呕吐蛔虫,乃加葛花3克以清热止呕,仍日二剂,只作以上处理,未用过其他药物。3月15日体温已正常,索饮食,肺部哕音减少,惟咳嗽,便溏,再以“小儿方”加鲜橙一个(榨汁冲服),生苡仁9克,调理善后,症状、体征消失而愈。
(按:郭老认为:“麻疹之因,虽由外邪而起,而其内因颇热,且其热在血份,为温病中之外症,惟其热在血分,不可以苦寒再伤其气;惟其内因重于外邪,故又不可以表散药燥之,使表从里化,而为伤阴重症,但以甘凉芳香透解之”此症遵此而愈。)
例五:慢惊洞泄(中毒性消化不良)
招X,六个月女婴,1985年2月来诊。因泄泻多天不止,突然抽搐,肢冷不醒人事,经吸氧、补液后抽搐止,神渐清,诊为中毒性消化不良,给服附于理中汤局肢厥转温泻止。然不久又作泻,如是缠绵逾月,经某大医院多方检查诊治,泄泻有增无已,乃邀余诊。余见小女孩面惨形赢,所下全无粪质,完谷不化,日夜无度,紧记《内经》“得守者生”之旨,以“小儿方”加罂粟壳、石榴皮二剂,泻减,去罌粟壳加入四君子汤,取“小儿方”中湘莲之涩肠止泻,旬日后泻止,又用“小儿方”加扁豆、莲叶。饮食渐进而康复,至今活泼可爱。
六、略论郭老的儿科用药特点
郭梅峰先师谙熟《内经》《伤寒》,仰慕东垣、丹溪、景岳,尤宗天士、吴瑭。他根据《温病条辨.解儿难》的观点,借鉴了当时广州名家吕楚白、谢小石的经验,将古义新识,融贯一炉,在其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易入口,有疗效,无副作用,适合广州”的独特用药特点。他不强套古方:不畏鄙俚,端以见效为原则的创新精神,实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总结继承郭老经验工作中,初步体会到他在儿科用药有如下特点:
(一)长于固本小郭老本《内经》“治病求本”之旨,强调儿科以健脾为主,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他常用莲子肉,处方中尤必写“去心”二字,健脾尤当养心补母,他强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意义,反对乱用黄连、灯心花、犀角、砉冬心、莲子心等泻心药。说“三岁以内小儿不可枉用清心火药以虚其脑”,他善用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固本。对于咳嗽,主张加衣避冷,着重澄源,宁受人言,也不轻用一般除痰止咳药伤人肺元,至成哮喘久咳,遇久咳有以甘麦大枣补土生金效例。
(二)调以甘药郭老处方药味多甜,这不单只是投小儿所好之一-时巧妙,其中实有 郑重之医理,因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而味甘入脾,脾为后天之本故也,郭老多用甘平无毒,甘淡健脾,或甘润养津之品,如燥邪咳嗽冲鲜橙汁,里燥发热冲杨桃汁等。由于小儿又为纯阳之体,故他不用甘壅留邪或辛甘助阳之剂。《甘”之对立面为“苦”,苦寒滥用必致伤脾败胃。郭老道遵《温病条辨》苦能化燥,若滥用则“直至痉威而死者有之”之戒,故极其慎用苦寒。郭老对待发热,必究何因所致,反对乱用苦寒伐生生之气;对麻疹则认为是温病而非胎毒,极力反对以升麻伤阴升燥使病入脑,反对以紫草、红花等苦寒药伤其脾元。
(三)喜用花类花者,华也,乃本草之精华,诸花皆散,花可散邪。故外感用之,风寒暑湿燥火都用花:如: 风邪用南豆花寒邪用茉莉花;暑邪用荷花;湿邪用木棉花;燥邪用杭菊花;火邪用鸡蛋花。郭老一生善用芳香甘平之南豆花(优质扁豆花),超出一般仅用以清解暑湿之范畴,谓其略具芳香,气香醒脾以畅脾神,故杂病亦用之。但南豆花亦有禁忌症,如汗证欲敛,不用诸花之散。
(四)轻剂取胜郭老用药以轻剂著称,尝说“病来如奔马,病去如抽丝。丝愈乱,愈要细心,愈要轻力,若狂力乱抽必断。治病必明阴阳标本,不宜药石杂投,致成坏病,若病机错乱,更宜轻剂,小心投药。特别对小儿稚阳稚阴,《谷少胃薄,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吴鞠通语),切勿任以重剂,牛刀小试,否则祸如反掌。故对北杏仁郭老亦有用两粒者,龙骨、牡蛎郭老常用量仅5~6克,谓“龙牡重用,反涩其阴”,并引证《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龙牡之量,仅相当于桂芍:故识者谓郭老用药虽轻,道理存在。切勿晒其力薄,正是恰到好处,尤于儿科正合。
以上特点:正好反映在《小儿方》中。一般常例如此,处理日常轻证如此。但老师作为名医,治病是非常灵活的,当病证临危之际,诊断业已明确,又当以重剂力挽狂澜,老师治侵惊有用石榴皮、附子逾两(30克),治小儿善虫病高热用生地逾两之验案。不过,其基础方仍是《小儿方》类。
本文出自《新中医》1986年8月10日(第18卷 第8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