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医疗资源配置不足,有些地方120还不能迅速抵达现场并开展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其次,国内居民的急救普及和教育还远远不够。再其次,专业救治能力不足。
“我国医改成功的关键在县域,县域医疗不仅技术要强,更要有完善的医疗体系。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一种体系完善的过程,能够提升整个县域的急诊急救能力。”在近日举行的“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工作研讨会”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马岳峰在致辞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2021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中国县域健康传媒共同发起了在全国推选“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示范单位的活动,首批共计89家医疗单位通过审核,成为建设示范单位。
如今,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工作历时一年,多家示范单位在县域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具有共性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建设”。
近日,“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工作研讨会”于线上召开,多家示范单位齐聚云端,围绕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分享经验,探讨问题。
李子龙:信息化建设的“1.2.3.4工程”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子龙介绍,其实早在2020年,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就组织专家及医院开启了大平台信息化系统开发工作,如今该系统已开发完成,并已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太和县人民医院、永城市中心医院落地。
他将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的功能总结为“1.2.3.4工程”:
一次输入:打通所有信息孤岛,做到一次输入,全程共享。
两个覆盖:覆盖所有医共体成员单位和急危重症病人。
三个质控要求:对危重病人实现数据跟踪;利用抢救室电子病历防止漏诊、误诊;实现所有急危重症病人救治时间轴生成;
四个基本保证:保证信息安全;保证全程数据能及时抓取;保证与医院HIS系统安全连接;保证自动提供上级质管部门所需数据。
他重点介绍了信息化建设在医共体成员单位中的应用,“我们建立了智慧急救单元,能够帮助乡镇卫生院实现预检分诊,信息互联互通和病人的高效转运。”
他表示,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帮助医院提高了数据管理的能力,也避免了急诊科因为繁忙而造成的数据漏洞,各项质控指标也都明显上升。
当前,余姚市人民医院已基本建成覆盖乡镇卫生院、120急救中心、院内急诊、抢救室、EICU的完整、互联互通、闭环的信息化系统,形成了“以时间轴为核心的危急重症救治”的医疗服务平台。
祝亮:铺就县域百姓急诊急救生命线
河南省永城市中心医院院长祝亮表示,在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成立之前,县域的急诊急救体系始终缺乏长远的规划,发展滞后。“现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经在路上了。”
实践中,祝亮发现,当前县域急诊急救体系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首先,医疗资源配置不足,有些地方120还不能迅速抵达现场并开展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其次,国内居民的急救普及和教育还远远不够。再其次,专业救治能力不足。基层专业的急诊人员配置和能力不足,绿色通道协同救治体系不健全,设备与场地不足等,造成突发急救应对能力不足。
最后,“就是无信息化的支撑,缺乏信息化平台的支持,患者救治的信息无法及时交互,导致救治时间的延误。”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构建医共体上下联动,助推紧密型医共体急诊急救体系建设。
永城市中心医院通过六大远程中心建设,构建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以县级医疗机构为纽带,向上与城市三级医院对接,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铺就了县域百姓急诊急救生命线。
“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祝亮表示,医院将致力于形成“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院前急救向现场前移,急诊向公众社会前移”的急救体系。
赵曙光:急救大平台的运行机制
“开启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构建快速、覆盖面全的县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县域百姓急诊急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及连续性。”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院长赵曙光如此表示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功能及作用。
他主要介绍了“太和急救大平台”的七大运行机制,包括:
急救体系:以县医院急诊科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三级协同,分级诊疗和施救;
院前急救:由120统一调度智慧,医共体补充,确保半径高效;院内急救:首诊救治统一归属急诊科,各专科急救前置;
信息共享:院前院内24小时心电、影像和实时会诊和指导;
时间管控:强化救治规范的落实和生命时间轴管理;
衔接管理:制度化建设促进急诊急救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重症监护:关键救治完成后转入监护病房或专科进一步救治;
考评激励:落实质量监测评价及激励的约束机制。
他表示,未来太和县人民医院将继续“健全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方案,提升急救质量;加强县域院际间协作交流,提升急救服务能力;推进县域急救体系建设,助力健康中国。”
徐晓叶:信息化建设的质控指标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与急重症办公室副主任徐晓叶介绍,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是县域内各个医共体急救网和120急救中心共同形成一个急诊急救医疗服务平台。“其核心是急危重症救治的时间轴”。
他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急诊急救大平台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手段,通过数据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促进区域内急诊急救流程的规范化、同质化,更合理地分配区域内急诊急救医疗资源。
“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质控指标”,包含院前、院内、管理、决策、5G技术应用等关键节点。在“管理”方面,要对急诊科及EICU质控指标进行自动统计,定期形成报表。比如,急诊质控管理系统、EICU质控管理系统、重症质控上报、时间轴管理系统、省市级质控指标上报等各项指标都要包含在内。
他强调,“时间轴管理系统要实现患者在院内急救过程中的急救节点跟踪,监控和追溯,记录时间管理表所要求的各救治环节的时间,时长,记录抢救流程中的精准地点和时间节点信息。”
洪玉才:5G-AR带专家来到你面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洪玉才介绍,在医疗领域,革命性的产品往往能带来革命性的流程改变。“我们就引进了这样一种设备,即5G-AR技术。”
5G具备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三大特点,与AR技术相结合可以做到智慧诊疗和远程治疗。首先,当关键词被触发之后,“眼镜”就会与医生互动,带领医生进入相应的界面,实施智慧诊疗。
当医护人员不能识别或读不懂“眼镜”的指示时,可直接说出“远程诊疗”四个字,就可以进入远程诊疗功能,选择系统内的医生进行远程互动。“眼镜”会给远程诊疗的的医护人员“转播”高清、实时的急救现场画面,方便他们指导现场人员进行精准操作。“戴上‘眼镜’就仿佛专家来到你面前,以保证急救流程的精准实现。”
洪玉才认为,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体系形成一股合力,一举改变了之前各自为政的状态,解决了医共体内部非同质化救治的问题,为县域百姓的健康安全提供了保障。
没有数据,一切无从谈起
李子龙介绍,当前,不管是等级申报还是重点专科评审,都越来越强调数据的重要性,没有数据,一切都无从谈起。圆桌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围绕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应急与急重症办公室副主任徐晓叶认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县医院相对比较之后,尤其是在很多质控指标的收集方面,常常需要人力进行统计,这难免会造成疏漏,期待县医院能够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
陕西蒲城县医院急诊科主任高峰表示,医院各个重点专科的建设,乃至医院等级的提升都离不开信息化,加速推动信息化建设能够大大降低医护人员的负担,并将推动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同质化发展。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魏殷厚表示,急诊急救大平台的信息化建设能够解决很多临床中的痛点问题,对于医共体的互联互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把医生和护士从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解放劳动力。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广明表示,AR技术在急诊急救体系中的应用让人耳目一新,对基层也很适用,县医院可以大胆地进行尝试,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为县域百姓带来更多的健康福利。
转载: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