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院士:医路传承 健康有我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形成健康观念,是医务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职责,也是医学生从业之初应树立的目标。近日,武汉医学会会长陈孝平院士在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医路传承 健康有我”校园行活动中以“医路传承 健康有我”为题进行了分享,并告诫青年医学生们——“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陈孝平院士
讲座伊始,陈孝平院士为参会青年讲述了裘法祖院士、吴在德教授以及自身的生平经历,种种事迹深刻感染着广大医学生。
一、裘法祖院士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这样一名老年知识分子的光荣归宿,让我贡献出一切精力,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奋斗。”这是裘法祖院士在他的入党申请书里写到的一段话,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年,裘老69岁。20世纪40年代,32岁的裘法祖拒绝导师和友人的挽留,带着妻儿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一心报国。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裘法祖带头报名参加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此后,裘法祖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毅然举家迁至彼时生活条件艰苦的武汉。先后两次到贫困边远农村开展巡回医疗。裘法祖院士一生为医而生。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94岁高龄的他亲自来到病床前,为转至医院的伤者会诊,制定救治方案,并为灾区人民捐款,直到6月,溘然长逝。裘法祖院士发起和领导医学会创办的杂志不胜枚举,如《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腹部外科》《临床肾脏病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等。“让医学归于大众”,这是裘老提出的办刊宗旨,至今依然站在时代的前沿,成为武汉医学会重要的办会指南。
二、吴在德教授
吴在德,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教授。2008—2017年任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第十六届理事会会长。
吴在德教授从1995年起担任武汉医学会副会长,为学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吴老已是95岁高龄,但他依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纸,还网购了《党员手册(2019年版)》学习新思想、新动态,他的共产党人初心从未改变。
三、陈孝平院士
陈院士建议广大医学生打好医学领域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基础打牢后,可以更好地做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互通,整合医学思想,有助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临床问题。陈院士以自身经历为例,虽然他主攻肝胆胰外科领域,但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初,可以投入到抗疫第一线,这得益于他基础知识牢固,临床经验丰富,同时拥有跨学科思维。在抗疫工作中,陈院士强调改进响应措施,拒绝以处理“自限性疾病”的方法处理新冠肺炎,最终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成果。
在预测新冠肺炎疫情拐点上,陈孝平院士同样目光如炬。2020年初,在充分掌握数据后,陈院士认为当年3月份疫情会出现转机。事实确实如此,2020年3月18日,武汉市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均无新增,这是疫情以来首次出现“双零”;3月25日,武汉市新增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归零。
在疫情暴发的高峰期,重症患者较多时,陈院士曾多地参加会诊,提出救治重症患者“4个平衡”“4个维持”的治疗原则。陈院士要求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给患者创造治愈的机会。后续部分临床专家证实了这一点,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可维持心肺功能,最后抢救成功,患者得以完全恢复。“外防输入、内防复阳”也是陈孝平院士一直提倡并有效落实的疫情防控策略。
疫情的阵痛,让更多人意识到“一分预防大于十分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陈院士深耕科普工作多年,在全国率先创立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自2020年8月27日工作室正式成立以来,武汉医学会对健康科普工作的创新及其工作成效,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荣获“武汉市健康科普突出贡献奖”。
工作室利用优质医疗资源,解决民众的实际健康问题,制作的科普宣传作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科普中国、学习强国等16个平台广泛传播。工作室成立两年来举办了首届健康科普大赛,出版了科普图书,开展了科普云课堂24期,有近40位专家走进直播间,线上观看量已超过8000万人次。
公共卫生是一门通过全社会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促进健康的艺术和科学。作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陈孝平院士从未停止过对健康科普事业的实践,不仅倾注心力在专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还始终躬身于科技志愿服务工作。相信在陈孝平院士这位医学巨擘的带领下,高层次、多形式的健康科普未来可期,终将引领健康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