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调查与研究|201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中收录分娩镇痛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2022-07-05 21:32

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分娩镇痛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热点。

201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中收录分娩镇痛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胡丽 冯小静 王贝贝 伍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通信作者:伍静

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和探讨分娩镇痛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热点。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检索2010—2020年发表的分娩镇痛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纳入文献的年度发文量、H指数、被引频次、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方向等基本概况;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分娩镇痛相关文献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 508篇,2010—2020年分娩镇痛相关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美国发文量429篇(28.4%),中国发文量165篇(10.9%),中国H指数排名第5、被引频次排名第4。椎管内镇痛技术、镇痛药物的输注模式、静脉分娩镇痛、超声引导下的定位穿刺技术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分娩镇痛对产时发热、产后抑郁等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结论 2010—2020年期间分娩镇痛领域发展迅速,美国处于研究领先地位,而我国需在发文量基础上提高论文质量。分娩镇痛新技术及分娩镇痛对母婴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影响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分娩镇痛;文献计量学;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Web of Science;CiteSpace

随着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麻醉学的发展,分娩镇痛不断推广普及,分娩镇痛的预后及相关母婴结局也日渐受到人们关注。文献计量学是应用定量分析和统计方法,对与文献发表和阅读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测量,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当前科学研究的趋势,在管理决策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分娩镇痛相关研究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这不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分娩镇痛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也难以把握未来研究方向。本研究拟对Web of Science (WoS) 核心数据库中2010—2020年科学引文索引中收录的分娩镇痛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探讨此期间分娩镇痛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趋势,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文献数据来源  在WoS核心数据库中主题词为“labor analgesia”,来源限定类型为“Article”,语种限定为“English”,时间范围为“2010—2020”,检索日期为2021年10月28日,使用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提取并分析数据。

数据收集  通过WoS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取文献数据,随后对检索数据的输入和收集进行验证,从WoS数据库下载纯文本格式数据,将其导入CiteSpace 5.8.R2软件去重后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处理  包括发文量、H指数和被引频次、发文国家或地区、机构、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方向、关键词、共被引文献。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采用CiteSpace软件构建可视化共现网络,在共现图谱中,可观察指标为节点数量、节点大小、节点颜色和连线数量,其中节点大小代表分析项出现的频次,节点“年轮”的颜色表示分析项的出现时间,节点间连线粗细表示联系程度,节点周围连线多少表示中心性大小(中心性衡量了该节点在网络中位置的重要性,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在时区图中,可观察指标有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线条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在突现图谱中,指标Strength表示强度大小,红色部分表示共被引文献突现的时间段。

结果

发文量  初步检索获得文献共2 166篇,剔除综述、信函、会议摘要、社论、会议论文、修整文稿、新闻项目、撤回稿件、书籍等类型文献,最终纳入1 508篇。对检索到的所有文献和发文量进行年份分布统计(图1)。结果显示,2010—2020年分娩镇痛相关文献总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在近两年发文量明显增多。这期间共有81个国家或地区发表了有关分娩镇痛的文献,其中美国发文量429篇(28.4%)最多,中国165篇(10.9%)其次,第三至五位分别为澳大利亚104篇(6.9%)、英国104篇(6.9%)、加拿大84篇(5.6%)。

56491656284579694

H指数和被引频次  

H指数是一个用来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水平的混合量化指标。分娩镇痛相关文献发表数量前十位国家的H指数和被引频次见图2,在此次WoS数据库文献检索中,美国的H指数和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其他国家,H指数为39,相关文献被引用6 858次。其次为英国(H指数为24,被引频次为1 569次)、澳大利亚(H指数为22,被引频次为1 555次)。中国发文量仅次于美国,但H指数和被引频次分别排名第5位和第4位,相关文献H指数为17,被引用次数为1 221次(图2)。

49301656284579754

发文国家、机构和作者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s分别设定为Country和Institute,时间跨度是2010—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筛选标准Top 25,得到分娩镇痛研究的国家/机构合作关系可视化图谱(图3—4)。结果显示国家间合作相对紧密,该领域中心性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美国(0.49)、英国(0.30)、澳大利亚(0.11),而中国(0.01)居第22位(图3)。牛津大学(0.17)、多伦多大学(0.14)、哥伦比亚大学(0.14)为研究的核心机构,与其他机构建立了较为密集的合作网络,而发文量排名前三的机构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46篇)、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42篇)、美国斯坦福大学(37篇)。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为国内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但国内研究机构极少与国外机构合作。该领域产出文献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Cynthia A. Wong(28篇),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rendan Carvalho(21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Jose Carlos Almeida Carvalho(16篇)。

60821656284579908

93431656284580009

发文期刊与研究方向  

按期刊发文量进行排序,发表文献≥30篇的期刊共10种,共刊文515篇,占总文献量34.2%(表1)。用CiteSpace对期刊进行共被引分析,该领域中心性排名前三位的杂志分别是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0.85)、BJO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0.79)、BIRTH-Issues in Perinatal Case(0.74)。

6431656284580095

1 508篇分娩镇痛相关文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659篇(43.7%)、麻醉学503篇(33.4%)、护理学168篇(11.1%)(表2)。

38161656284580282

关键词  

共现关键词分析可反映分娩镇痛领域的研究热点。将Node types设定为Keyword,时间跨度是2010—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筛选标准Top 25,得到关于分娩镇痛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图5)。结果显示分娩镇痛相关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哌替啶)、镇痛方式(椎管内镇痛、瑞芬太尼静脉镇痛;持续输注模式)、对围产期的影响(产程、剖宫产率)、并发症(产时发热、头痛)方面具有较高关注度。

7681656284580340

对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实现对研究方向的降维和整合,以快速把握研究热点。将关键词用CiteSpace软件做聚类分析,选择范围最大的13个聚类展示如图6,具体分类详见表3,表中所列标签为聚类中权重占比较大的关键词。聚类#0、4、11均涉及分娩镇痛药物;聚类#2、7、8、9、10与分娩镇痛对分娩和母婴结局的影响有关,主要涉及产程进展(是否延长产程)、分娩方式(对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的影响)、产妇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母体产时发热的发生等;聚类#5可以代表有内科或产科合并症产妇这一类群体,其在分娩镇痛中的特殊性值得深入探究。

97701656284580525

17871656284580842

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分娩镇痛研究关键词时区图(图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娩镇痛相关研究的变化,早期的关注重点多集中于疼痛管理上,主要是对镇痛药物和镇痛方式的探索。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相对成熟以后,研究领域转向了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和分娩镇痛新技术上,新生儿结局(neonatal outcome),母亲结局包括产时发热(intrapartum fever)、产后抑郁(postnatal depression)均受到关注,且后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超声波技术(ultrasound)、硬脊膜穿破技术(dural puncture)是分娩镇痛领域较新的技术。此外镇痛不仅限于产时镇痛,产后镇痛(postoperative analgesia)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

26551656284581144

文献引用突现分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娩镇痛领域研究兴趣的明显变化,图8列出了2010—2020年的20篇最强引用突现文献。有8篇文献在发表后持续得到关注至2020年,包括硬膜外镇痛的模式——程控间歇硬膜外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和持续硬膜外输注(continuous epidural infusion, CEI)的比较;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娩镇痛的模式——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ural puncture epidural, DPE)与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al anesthesia, CSEA)和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esthesia, EA)的比较,上述均是当前较热的研究话题。

93941656284581284

讨论

发文量总体趋升 

2010—2020年期间分娩镇痛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世界各国对分娩镇痛的重视度正不断提高。中国分娩镇痛相关发文量2018—2020年明显增多,可能与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从发文国家和机构分布情况看,美国论文发表数量最多,发文量是第2名(中国)的2.60倍,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娩镇痛研究排名前五的机构,美国占2个,该领域产出文献排名前三的作者,美国占2名,这与美国的科研水平相符,与其整体分娩镇痛率较高,开展该领域研究较早有关。H指数和被引频次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论文质量,我国累计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列第2,但是H指数为17,被引频次1 221次,分别排第5位和第4位,说明我国在高被引、高质量论文数量方面不占优势,在研究的开创性、研究深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国外合作水平较高,国内多停留于团队内部交流,团体间合作少  

国外研究论文机构主要集中在斯坦福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与多家机构间均有合作,相互之间也有紧密合作,例如斯坦福大学与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几个机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椎管内镇痛技术和分娩镇痛带来的不良影响上,前者包括PIEB技术[1-2]和DPE技术[3]、超声在硬膜外置管深度中的指导作用[4-5];后者包括分娩镇痛对产妇肺通气[6]、炎性标志物和产时发热[7]、中转剖宫产等方面的影响。国内研究论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形成了各自相对比较紧密的合作团体,但机构彼此间缺乏深入广泛的合作。国内几大机构均有研究镇痛药物的配伍对分娩镇痛效果的研究,其次三大机构均有对产时发热[8-10]的关注,但研究相对偏少,缺少深入的研究。

分娩镇痛领域热点  

由关键词和共被引文献的相关分析可看出,分娩镇痛的研究热点由镇痛药物和镇痛技术的研究进展到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母婴结局的影响上。

在分娩镇痛技术进展方面,椎管内镇痛技术、镇痛药物的输注模式、静脉分娩镇痛、超声引导下的定位穿刺技术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分娩镇痛技术为椎管内镇痛,其效果确切可靠,能提供最佳镇痛效果,而且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最小。近年来新兴的DPE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避免了传统的EA和CSEA的缺陷[11],与前者比较,DPE可缩短药物起效时间,改善镇痛质量并减少阻滞不全的发生;与后者相比,DPE可减少母体瘙痒、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更少的母婴不良反应,但其毕竟穿透了硬脊膜,使头痛、感染和神经损伤的概率增加,其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也并未大范围推广。在镇痛药物的输注模式上,PIEB技术[1,12]与传统的CEI技术相比,药物在硬膜外腔扩散更广,阻滞效果更好,具有局麻药用量少、运动阻滞轻、产妇满意度高等优势,然而关于PIEB的模式设置和参数优化方面还有待继续摸索。Volmanen等[13]和Douma等[14]比较了静脉瑞芬太尼和硬膜外局麻药复合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在观察期限于用药后的1 h内,结果均发现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要优于静脉瑞芬太尼镇痛。但是瑞芬太尼静脉分娩镇痛技术对于椎管内镇痛禁忌的产妇有一定优势,目前关于瑞芬太尼分娩镇痛的给药模式、给药时机以及给药剂量也都还存在争议,且瑞芬太尼发生过度镇静、呼吸抑制的风险较高,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SpO2,必要时给予吸氧。超声作为近年来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技术,在分娩镇痛方面也有一定应用,超声引导下的定位穿刺技术[4-5]有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对于脊柱侧弯或肥胖产妇,可以降低穿刺困难程度;同时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对产妇腰部组织的损伤,降低由穿刺导致的产后腰痛的发生率。其在国内开展应用率还比较低,对其应用体会相对较少,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尝试开展这方面的技术。

在分娩镇痛对母婴影响方面,产时发热、产后抑郁受到了较多关注。硬膜外相关产时发热最早在1989年由Gleeson等观察到,后续多种类型的研究围绕其开展,产时发热这一临床现象相继被证实,但是关于产时发热的机制还存在争议,可能与产妇体温调节功能的紊乱、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局麻药物的影响等有关[15]。产时发热除了干扰母体分娩过程的临床管理,新生儿相关感染[16]、新生儿脑病等不良结局可能也与产时发热有关,因此在明确发生机制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可行的预防或干预措施尤为重要。Ding等[17]和Lim等[18]研究表明,分娩镇痛可以作为降低产后抑郁评分的预测因素,为产后抑郁的预防提供新思路,但部分研究并未得出相应结论。产后抑郁病因复杂,围产期急慢性疼痛是否是产后抑郁的危险预测因子及其相应可能机制,镇痛方法或镇痛药物产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技术,探究了2010—2020年间分娩镇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但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仅对WoS核心合集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中收录的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存在部分文献遗漏,对该领域的认识还不全面;其次,本研究仅纳入了英文文献,未分析其他语种文献,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出国内外该领域状况;再者,由于知识图谱研究偏向定量研究,缺乏文本定性分析过程,未来可以考虑引进专家意见以弥补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对2010—2020年期间分娩镇痛领域相关研究论文的可视化图谱分析,可见:(1)美国在发文量、H指数及被引频次均为第1位,我国虽然发文量排名第2位,但H指数及被引频次分别排第5位和第4位,显示我国在论文质量方面还有待加强;(2)国外论文的机构合作水平较高,而国内论文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多为独立发文、缺乏机构间的紧密合作;(3)关键词和共被引文献的相关分析可见,研究热点由镇痛药物和/或技术的研究进展到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和母婴结局的影响上;(4)椎管内镇痛技术、镇痛药物的输注模式、静脉分娩镇痛、超声引导下的定位穿刺技术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分娩镇痛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面,产时发热、产后抑郁等也受到关注。目前分娩镇痛领域研究已从对镇痛效果的探索转向对镇痛新技术的探索、以及分娩镇痛对产科短期结局和母婴长期结局的影响。关于分娩镇痛新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分娩镇痛是否对母婴预后产生影响还需长期随访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略。

DOI:10.12089/jca.2022.05.013

END

免责声明: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分娩,文献,镇痛,研究,发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