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诱导和苏醒期患者脑皮质区激活或抑制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
通过采用功能近红外光谱(fNIRS)测定全身麻醉诱导和苏醒期患者脑皮质区激活或抑制情况,探讨麻醉相关的意识消失和觉醒的大脑机制。
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电视胸腔镜肺部切除手术的患者22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右利手,年龄40~80岁。
患者入室后采用ETG-4100 52通道近红外光谱仪(Hitachi公司,日本)测量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和总血红蛋白的光信号。将发射电极(红色)和接收电极(蓝色)放置于患者前额上,间距为3.0 cm。该装置采用695 nm和830 nm两个波长的连续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透射光信号每100 ms采样1次。采用事件相关设计,连续事件记录,设置时间T作为标记值。采集30s光信号数据作为基线值。采集诱导前120 s、麻醉诱导给药开始至结束60s及停药后120s,计算诱导前和诱导后(停药后120s)的光信号数据。
整个苏醒期都进行fNIRS监测,麻醉苏醒期为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至清醒后气管拔管,记录苏醒前120s、声音刺激60s和苏醒后120s,计算苏醒前和苏醒后的光信号数据。采用3D定位系统进行多通道脑氧光信号具体脑区定位。在试验过程中,3D定位系统记录了4个锚定点和52个NIRS通道的3D坐标。锚定点位于眉毛的中点,两侧乳突、头骨的中心点。再利用锚定点将52个通道位置转移到SPM软件中标准化人脑的MNI坐标系空间,定位到具体的布洛德曼分区。
利用SPM-fNIRS软件包将ETG-4100采集到的光密度信号转换为氧合血红蛋白水平(根据Beer-Lambert定律),正数为激活,负数为抑制。
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前运动皮层氧合血红蛋白水平降低(P<0.05),表现为“抑制”;额极区(额上回和额中回最前侧的部分)氧合血红蛋白水平增加(P<0.05),表现为“激活”。全身麻醉苏醒期前后各脑区氧合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se summary
全身麻醉诱导时额极区激活,前运动皮层抑制,提示麻醉诱导可能首先影响大脑的管理执行的整合功能,运动调节能力减弱;苏醒期激活的脑区个体差异较大,未发现共同相关脑区。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