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学 | 李伦主任: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脉原发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DCB)是一种新的、成熟的介入治疗技术,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随着《DCB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发表,DCB新技术逐渐应用于我国冠脉疾病治疗。
近日,重庆云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伦在“DCB应用策略与实践之线上专题沙龙”上作了题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脉原发病变”的报告,分享了2例典型病例,以说明DCB在治疗冠脉原发病变中的技巧和价值。
重庆云阳县人民医院 李伦主任
讲者简介
李伦主任,副主任医师,重庆云阳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介入诊疗科主任,首批重庆市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
重庆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7届青委会委员、中国基层PCI技术应用与培训学会重庆分会委员、重庆市老年医学会专委会第六届青年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外专委会委员。
第三届“云阳名医”、“重庆好医生”、云阳县“十佳医生”。
一、病例1
1.一般资料
患者,男,47岁,吸烟30余年,吸烟频率40支/日,因“活动后胸骨中下段隐痛3个月,发作频率为3~5 min/次,1周前休息时出现胸痛”入院。
2.既往病史
既往曾被诊断为血小板增多症,经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测提示基因突变,使用干扰素治疗以降低血小板水平。
3.检查
(1)体格检查:血压134/9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腹查体阴性。
(2)辅助检查: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745×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脑钠肽均无异常。
(3)心电图检查:未见ST段抬高或压低。
4.治疗
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第一次冠状动脉造影术),造影图像显示:前降支开口存在严重狭窄情况(图1),回旋支存在粥样斑块(图2)但狭窄程度并不严重——前降支开口局限病变,前降支远端存在心肌桥合并狭窄(图3),右冠造影显示近端中段存在弥漫性斑块浸润(图4),狭窄程度并非严重。
同时考虑患者血小板水平过高,为降低心脏支架后出现血栓事件的风险,进而采用药物球囊治疗。若预处理效果不理想,则次选方案是药物涂层支架。
采用预处理的方案为2.5×15 mm的普通球囊+3.0×10 mm的切割球囊+3.0×10 mm的非顺应性球囊+3.5×10 mm的切割球囊。
选择普通球囊(图5)后结果显示,前降支开口的狭窄情况相较之前缓解,而且在2次切割球囊治疗后,明显观察到狭窄情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图6)。
随后,选择3.5×20 mm的药物球囊,12 atm,30 ms,结果显示前降支开口依然存在狭窄(残余狭窄为30%~40%),见图7、图8、图9。
此外,1年后对患者进行复查(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术),造影显示前降支开口基本无病变出现,而且观察到基本无狭窄的情况,回旋支狭窄情况基本不变,见图10、图11、图12。
二、病例2
1.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49岁,吸烟30余年,频率为40支/日,饮酒20年,频率为150 ml/日,因“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大汗淋漓2.5 h,自行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无缓解”入院。
2.既往病史
无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
3.检查
(1)体格检查:血压130/88 mmHg,心肺腹查体阴性,心脏无杂音,肺部无明显啰音。
(2)辅助检查:肌钙蛋白Ⅰ0.28 ng/ml阴性,血常规WBC11.82×109/L升高。
(3)心电图检查:见图13。
图13
4.治疗
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足位:前降支中段次全闭塞(图14)、回旋支较为正常;头位:前降支中段严重狭窄且隐约有血栓,血流不畅只有TIMI血流1级(图15);右冠造影:结果相对正常。
随后采用球囊扩张+尿激酶原冠脉内溶栓治疗。先2.0×15mm普通球囊预扩张治疗(图16),结果显示血流恢复至3级,但依然存在血栓(图17)。后行尿激酶原冠脉内溶栓治疗,影像结果显示血栓情况基本消失,血流情况很好,3级血流,但依然存在狭窄情况(图18)。于是采用3.5×10 mm切割球囊扩张(图19)+非顺应性球囊3.5×10mm(图20)充分预处理,复查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缓解,不足10%(图21)。
由于患者心脏无明显夹层、狭窄,血流情况好,因此改变治疗策略。由单纯支架改为药物球囊处理,采用3.5×25 mm的药物球囊,结果显示无明显夹层,3级血流,见图22、图23、图24。
同时,紧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且术后复查心电图,见图25,结果显示基本观察不到Q波,肌钙蛋白Ⅰ峰值3.19 g/ml,N端脑钠肽前体峰值531.70 pg/ml。故而第2天行心脏彩超,结果显示未存在明显的室壁运动异常。此外,6个月后复查(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蜘蛛位、肝位、头位影像前降支未见明显狭窄,见图26、27、28。
三、总结
1.DCB技术具有较佳的病变预处理、功能检测、抑制内膜增生、短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优势,已成为多数临床情况下治疗冠脉疾病的有效选择。
2.DCB在现有证据中主要适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分叉病变、原位小血管病变(2.25~2.75),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大于3.0 mm的病变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结局,有待更多的研究证据证实。
3.随着腔内影像技术逐渐普及,不仅介入治疗技术逐渐进步,而且介入理念也在逐步更新。
4.DCB技术处理避免了异物残留体内,更能被患者接受,药物球囊集采之后价格也变得更加亲民,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采写、排版丨付雨杰
校对丨杨怡宁
编辑、审核丨邢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